南北朝殡葬的简单介绍

导语

我国历代的墓葬文化各有特色,尤其是三国,其属于一个战争频繁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天下三分各谋发展,魏吴蜀在墓葬文化方面,拥有自己的制度和习俗,同时又深受着分裂混乱的影响,故此和各朝代的墓葬文化尽显不同。

南北朝殡葬

三国时期版图

三国的墓葬特色,葬礼礼仪根据个人喜好实行

中国古代盛行厚葬想通过该方式安置离世之人,相信亡人有来生可以享受墓中的陪葬品。古代墓葬习俗受朝代、地域差异的影响大体分三大类:土葬、火葬、水葬。

而古人十分讲究入土为安,故此土葬最为盛行。三国时的墓葬文化和历代多少有出入,但终离不开汉族文化特色,我们以曹操的陵墓做参考,其位于河南安阳高陵,即是三国邺北城的西面约十二公里处。

南北朝殡葬

根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城驾崩,将士逐把其灵柩运往邺北城吊丧,之后命人葬于邺城西面的丘陵下,当时的墓葬仪式简单节俭,没有造陵墓无封土,更无任何一件金银玉器陪葬品。

然而曹操这种"薄葬"做法和传统的厚葬格格不入,虽然令当时人们不解,但有其原因。

南北朝殡葬

曹操墓地

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厚葬之风渐成主流,相当是古代社会的文化根基,有道是:"孝莫重乎丧",不管是平民还是天子均重视厚葬。

到了魏晋时的枭雄曹操却与众不同,出乎意外的采用的薄葬方式,这不仅体现出魏晋时的墓葬文化,还影响了魏晋墓葬文化,使得后来选择薄葬的人越发增加。

其主要是因为三国混乱时期冒出许多"摸金校尉"进行诸多盗墓行为,后来人们为了死者能图个安宁,便逐渐采用薄葬仪式。

南北朝殡葬

曹操墓地考古

魏晋时期墓葬文化的惊人程度,相信令历代古人为之汗颜。这里有一则故事可以充分表现当时的墓葬形式。

公元217年建安22年,人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重病不治宣告离世,享年41岁,其死后,好知己曹丕伤心欲绝痛哭流涕,并且亲自带领批文武官员给他安排葬礼。

南北朝殡葬

曹丕剧照

该葬礼办的异常隆重,魏朝官员纷纷赶来哀悼,而在灵堂上,曹丕为了表达自己对王粲的痛惜情感,就对王粲的全部亲朋好友道:"昔日,仲宣(王粲)最喜听驴叫,今天我等众人就学一次驴叫来给他送行"。

既然是魏文帝发话,众人不敢不从,况且是皇帝先带头,于是当曹丕学驴叫出第一声后,周围立即响起一阵学驴叫的声音,其场面十分严肃正经,众人学得有模有样,模仿驴叫时,还不忘露出追悼王粲的悲伤神情。

南北朝殡葬

三国葬礼剧照

三国的葬礼文化有迎合死者生前喜好的一面,比如逝者喜欢吃鸡蛋,就用鸡蛋陪葬,喜欢吃猪肉又有猪肉陪葬品。

如果是一些带不进去陵墓里的喜好,就在灵堂上为其演绎一遍,向曹丕的学驴叫,或者有喜欢歌舞者,就请来乐队于灵堂前给他奏起歌舞,该习俗,至今在我国部分地区依然保存。

南北朝殡葬

另外魏国的墓葬习俗和当时吴国的墓葬文化又有所不同。三国末期,吴国主权落入孙权之孙子孙皓手里,其人生性残暴,但对自己的家人亲戚还是十分的关爱的,适逢左夫人病死。

吴王孙皓悲伤不已,下来将左夫人举行隆重葬礼,停灵于苑中,派遣大批工匠日夜加工修建陵墓,还令匠人用柏木为材料,雕刻木头人,完工后将木头人置入墓中当陪葬侍卫,并且埋下大批金银珠宝当陪葬品。

南北朝殡葬

陪葬侍卫

而孙皓也披上丧服,于左夫人墓奔丧,长居半年才回。由于这场丧礼办得太过隆重豪华,孙皓又因此消失半年,这使得坊间不知情者均以为是吴王孙皓驾崩了。

因此,我们可看出在吴国的墓葬文化中,会用柏木雕成木头人用来充当吴国陵墓的守卫,再者是家中儿子,不论身份高低,均要到墓中守孝,时间大约三年左右,孙皓因特殊身份原因故此只守了半年。

南北朝殡葬

古代守孝

周朝墓葬等级,唯有天子能用"七重棺",不设坟丘没封土

三国墓葬文化和历代有哪些不同之处?周朝时,人分三六九等有着严厉的高低等级区分,最高等级是天子顺序分层到庶人,不同的等级互相对应,从而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影响了当时的墓葬文化,衍生出棺椁等级制度、陵墓地制度、聚族合葬制度以及陪葬制度等。

墓葬等级能表明一个人身份地位,细化到采用的棺材规格、葬礼规模等,大体划分为:"天子享七重棺椁,诸侯受享五重棺,大夫盖三重棺,士则享受两重棺,低等级的庶民一律自能用一重棺"。

南北朝殡葬

以此得出能采用七重棺材是周朝最高端的葬礼仪式,此规模唯有天子能享用。到了西周后,我国墓葬文化开始兴起"合葬制度",多是把已故夫妻分别埋葬在两个紧靠在一起的墓坑里,名日:"异穴合葬"。

《易·系词传下》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体是指殷周的陵墓均不设造坟丘,不盖以封土,在陵墓上方以及附近不栽种树木。

南北朝殡葬

古代合葬墓

故此让人一眼望去空阔平坦,若没有参照物确实很难发现墓室的准确位置。该制度直到春秋末期才有改变,从而兴起坟丘,发展到战国时代后,各国的陵墓都开始兴起坟丘陵墓,墓主的身份地位越高,其坟丘就越高大。

南北朝殡葬

宏伟的秦始皇陵

其实在春秋初期,各方诸侯国采用的均是西周王朝遗留下来的墓葬礼仪制度和习俗,后来形成战国,各国越发独立,文化逐拉开差距。

此时周朝的墓葬制度就开始动摇,各国不再一味追随该墓葬制度,有的大胆创新突破旧制,有人地方受民族文化、经济好坏影响,纷纷向地方特色文化靠拢,故此这时候的墓葬文化较为混乱,各种厚葬、薄葬、水葬、火葬、天葬、地方特色葬层出不穷。

只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其痴迷长生不老,相信人死后能轮回转世,因此下令大兴土木巨资修建秦始皇陵,这种作风很快就影响了秦朝民间的丧葬习俗,转而厚葬风气盛行。

南北朝殡葬

秦始皇陵

三国末期为何抛弃厚葬兴起"薄葬",到底是受了谁的影响?

到了三国末期,因天下长期处于混战,从而使得墓葬文化也变得凌乱分裂,各地域各民族的葬法都不尽相同,后魏晋一统天下后,特别是曹操的薄葬影响了后代人的思想,导致魏晋两朝时就不再追随秦汉的厚葬制度,从而普及薄葬风气。

南北朝殡葬

魏晋薄葬之风

当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东汉末年,各路势力为筹军饷就四处乱挖陵墓,曹操还因组建"摸金校尉"发家,才有了后文,故此当时盗墓之风盛行,很多旧朝陵墓均被翻了个底朝天,墓主的尸骸暴露在野外,无人管顾,甚至被一些穷人捡走,充当灶下柴火。

曹操不想死后,自己的陵墓也被人盗掘,沦得一个暴尸荒野的下场,故此特命令不得厚葬,改用了薄葬,不仅是曹操选择了薄葬,就连智勇无双的诸葛亮,死后也是命人给自己举行薄葬。

南北朝殡葬

而且诸葛亮还棋高一着,弄出一个在定军山随机下葬的方法,导致后人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尸骸所在地,这点比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高明多了。不过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的墓葬风气主要是以薄葬为主。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局势动荡不安,主权替换频繁,各种战争频发,导致天下混乱不堪,百姓叫苦连天,而一些人为了求生存就开始下墓摸金,导致大批陵墓被盗,特别是皇室陵墓受盗程度尤为严重。

顾及于此,执权者就被迫废弃了墓寝制度,改而流行下简约墓葬风。而曹丕在位时,深感权力交替频繁,担忧自己曹家的主权落入他族之手后,自己家族的陵墓惨遭毒手,就废弃了上陵礼和陵寝制度,而这次的改革,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之后的晋朝南北朝的墓葬文化。

南北朝殡葬

六朝陵墓

后来的东晋虽然光复了"上陵礼",但规模小了许多,并且采用半山腰开坑修墓,不设坟丘,为的就是避免被盗墓。

结语

总体来讲,我国古代墓葬文化多以厚葬为主,并且非常重视保护墓主的安宁环境,害怕其墓室遭人打扰。

南北朝殡葬

芒砀山墓地群

为了防范盗墓贼,周朝的陵墓特意不起坟丘不种树木不封土,以避免暴露位置,到了三国,人们就干脆放弃了厚葬习俗,改而兴起薄葬,目的也是不想让盗墓贼打扰自己的祖先,特别是大人物曹操和诸葛亮起到了带头薄葬的作用,使得后世人们纷纷效仿。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