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吹鼓手的简单介绍

说到孔圣人,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知道他是谁了。不错,他就是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我们从小学开始就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孔子经典语录。

殡葬吹鼓手

孔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世人尊为圣人的人,曾经出身贵族,却背离阶层,成为了流落于市井的一名殡葬吹鼓手。

何为吹鼓手呢?这在古代是一种职业,凡有人去世、出殡,都需要请鼓吹手和乐队进行演奏。这个习俗历来以及,甚至至今仍旧有老人去世,家里要请乐队为其鼓瑟吹笙的传统。所以吹鼓手是一种职业,而年少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混迹在一帮市井殡葬圈子里,与伙伴们长期奔波于出殡礼仪之事,目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所谓的“挣干肉”就是这么一回事。通过帮人出殡吹乐换得干肉做为食粮。可见年少的孔丘并无任何特殊长处,甚至于常人没有不同,也只不过是个凡人罢了。

殡葬吹鼓手

孔丘做吹鼓手

殡葬吹鼓手

孔丘挣干肉

从市井的一名鼓吹手到求学之路的转变。在影视剧《孔子》当中,我们看到年少的孔子家境贫寒,母亲因父亲的去世,母亲受到异母的排挤和嫉妒,一直在贫苦与委屈中生活,无奈之下带他一起离开父亲的家,搬家移居到陬邑(曲阜)。孔丘的父亲曾是鲁国的大夫,祖上都是宋国上卿,算起来他也本应该是贵族子弟。在陬邑期间,母亲日夜以织布为生换取粮食,而年少的他一边求学,一边做吹鼓手,帮人家出殡吹乐演奏。每逢有人去世,他们便非常高兴的前去吹乐,以换来干肉的食物,也帮助母亲减轻一点负担。但是在当时的阶层,只有有学问的人才有资格被认可,成为“大夫、士人”,而由于孔子属于母亲离家出走,搬迁而来,在当地他仍然属于“庶人”,也就是贱民。想要走到上流阶层非常困难,母亲早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一直期望孔丘能够求学上进,摆脱庶人的身份,当然了这个也是他父亲临终的遗愿。孔丘的父亲是宋国大夫,也算得上是世代贵族家庭,但是由于母亲的离家,在当时的社会认为“女人离家,就属于不守妇道,违背周公之礼”,于是世人对孔丘的看法并非像真正的贵族一样,甚至歧视他的身份,不认可他曾经的贵族身份,毕竟他母亲的离家,在周公之礼上已经严重违背。因此孔丘在陬邑的生活也十分艰难,母亲常年带病还要为他求学之路奔波劳作,而他求学之际,还要扮演吹鼓手为殡葬乐队演奏,以换得生存的物质需要。

殡葬吹鼓手

吹鼓手

殡葬吹鼓手

出殡请孔丘

孔丘拜学之路虽然艰辛,当年他才仅15岁。但是由于他的好学和聪明,深得老师左大夫的喜爱。教授了他“骑马、射箭、驾车、书写、算数、诗书礼乐春秋等等,并长期传授他各自礼仪制度和经典书籍。告知他:”学书使人疏通知远“,”学礼使人恭俭庄静“,”学乐使人广博益良“,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现有的礼乐制度遵守者甚少,左大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世人往往只懂得了诗书礼乐等礼仪,而忘却了如何做人?",一个国家的子民忘却了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即便他的周礼制度再怎么完善也无法教育国民遵守制度,安定繁荣。孔子求学的刻苦与勤奋为左大夫所赞许,求学3年期间,不曾回家看望母亲,老师要求他求学期间必须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如若不然,就请他回去继续做吹鼓手。为了摆脱庶人的身份,为了求知上进,孔丘克服了一切困难勤学苦练,最终在诗书礼乐和骑射技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有得必有失,在自己苦苦求学的3年时间里,母亲在背后苦苦的支撑着他,母亲夜以继日的以织布为生,只为了能够助他求学顺利。最终,劳累过度,永远倒在了织布机上,为有这样一个母亲感到感恩,天下的母亲何尝都不是这样的呢?

殡葬吹鼓手

学礼

殡葬吹鼓手

学骑射算数

三年的求学之路漫长艰辛,但孔丘最终毕业了,左大夫授予“仲尼”称号。从此,也算正式获得了身份,成为了有学问的人,在25岁的时候赢取了亓官氏。在学成之后,孔丘就被季大夫聘请为了署管,专门负责周制礼仪的宣扬和学习。自此,也算是孔丘的出道之日了。

殡葬吹鼓手

孔丘娶妻

殡葬吹鼓手

何为圣人?

好了,以上就是孔子年少的求学之路,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