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绳殡葬的信息

作者:齐蒙

案:近年来,读了不少吴起民俗文化的著述文章,其中有关丧葬文化的整理,虽是各有所主、各有所长,但总嫌不足。有的失之简略不清;有的失之繁琐无绪;有的错解礼俗的寓意和古礼依据;有的对礼俗认同不够,蔽之以封建迷信。笔者以吴起洛河流域丧葬礼俗为主体,从送终、祭奠礼仪、醮场习俗、埋人习俗、三年服丧及点主六个方面整理,飨于大家,并请斧斫。

主题词:非典型性陕北文化、礼俗的古礼依据、点主

丧葬也叫殡葬,当地俗称“过白事”,有“热丧”和“过事”之分。“热丧”即祭奠埋葬新丧之人,“过事”是指搬埋或周年的祥祭,通常不包括未成年死亡的“殇”。葬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源出周礼,礼仪繁杂。春秋时齐相晏子论儒“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但崇丧厚葬千百年来成为了丧葬文化的特色,当地亦然。在传统的土葬形式和繁琐的礼仪中,多有周礼痕迹,明显有别于陕北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习俗。

一、送终

棺扮老衣,当地习俗老人年过六十,即可着手准备“棺扮老衣”,即寿材寿衣及其他物品。视家境棺材有杨木、松木、柏木之别,以柏木为上,现在都用柏木。简者棺木较薄,不事雕琢,现在大多讲究“三厢五盖”、通体雕花、饰翣。寿衣有亵衣、中衣、大衣、鞋袜、帽子,旧时少则穿五件,多则七间、九件。亦有老人在世,出门、赶事穿着寿衣的习俗。

送终,老人病重,安放炕上,儿孙守护,临咽气之际,穿好寿衣,含上“口含钱”,一般在长子的半抱中咽气,所谓寿终正寝。随即在门外烧“接气马”。旧俗老人咽气时,儿女的泣泪不能滴在寿衣上;寿衣须在咽气前穿好,否则不能随逝者而去;“接气马”意为逝者骑乘归天;“口含钱”源出“饭含”古礼,本义死不虚口,后衍为“口含金银,遗福后人”。

移殡,人死曰尸,停尸曰殡,即将逝者安放地上,在同一窑洞的地上铺上干草(谷草),置尸其上,整理容貌、服饰后盖上麻纸。摆上供桌,上香、祭食、奠酒,抱来“守魂鸡”为逝者守魂。简单的灵堂搭起了,正式的灵堂要等阴阳来了以后布置。当地习俗,祭奠期间,尸体不入殓,故不称柩。接下来就是请阴阳,阴阳确定坟地、埋葬日期以后开始报丧请人、请吹手、破土打坑等等。

二、祭奠礼仪

麻绳殡葬

居丧祭奠期间的礼仪繁杂。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但是往往内容需要通过形式来体现。

报丧请人,旧时报丧请人要由孝子、侄登门并行叩头礼,亲友多的要多人分头请,现在除娘、外家还须登门外,一般亲友可用电话请。

布置灵堂,灵堂即室内停殡并祭奠的地方。搭建灵棚,挂起阴阳制作的麻纸彩幛、挽联,设置安放牌位、遗像,摆放纸活,祭献“落草羊”等。灵前要孝子昼夜守护,可轮换,叫“守孝”,又承担亲友祭奠的助祭责任。

戴孝,孝布旧时用白麻布,后来用白洋布(棉布),破孝即裁制孝服,由族中年长辈大的妇女承担。旧礼,孝子、媳、女、婿,成年孝孙戴“长孝”,孝服形制为孝帽连接孝布从背部垂到地面有余,叫“拉孝”,孝帽缀棉球,腰系麻绳(古之腰絰),鞔鞋,孝布断处外露不缉边,形同“斩衰”、“齐衰”之制,服孝三年。孝侄、媳,侄女、婿、外甥等戴“长孝”。远亲戴“半孝”。童子戴“孝帽”。现在,孝服形制没有变化,只是服孝一年、三年没有了,鞔鞋也被白球鞋代替。

破土打坑,破土即由阴阳运用风水学原理和罗盘在坟地确定方位、座字(新坟地)和下葬的具体位置。打坑由家门壮年男子完成,墓坑渗(方言读seng)坑竖向长九尺许,宽三、四尺许,垂直下挖一丈,坑底打窑,窑高四尺许,宽四尺许,深八、九尺。现在多用砖墓。

祭礼,指参加丧事的人祭奠逝者之物,祭礼为羊、馍馍、香纸,有全祭、半祭之分,按照亲属性质又可分为娘、外家礼,女婿外甥礼,家门礼。现在都用礼金、花圈代替。

哭礼,源于周礼,久远流传。当地习俗男子哭礼多表现在容貌上的哀泣,抽泣,鲜有放声大哭的。女子哭礼,尤有古之遗风。亲人临终,在身边女子、媳妇行哭礼。已嫁不在身边的女子,闻丧而哭,问故再哭。来娘家的路上,过村庄要哭,临近本村一直哭到灵前。迎客要哭,上祭要哭,“领羊”要哭,埋葬也要哭,整个丧祭期间哭声不绝于耳。谁家丧事哭声少,会让人笑话。根据哀情程度有哭、踊、捶胸等。哭礼,既是哀情的表达和释放,又是礼数的需要。

迎客,来客不论年岁辈分孝子一律要磕头。娘、外家的迎接尤为隆重,有专门的仪式。从村口开始,在鼓乐的伴奏下,娘、外家的贵宾缓缓前行,孝子面向客人,退步而行,跪、拜、起,再跪、拜、起,如此反复,直到客人迎回家门。

下话,向逝者娘、外家陈情的仪式。摆上酒席,请娘、外家人上座,斟上酒,孝子披麻戴孝跪地,由逝者长子或管事的叙说逝者的病变、去世、棺材老衣的置办及丧事的办理,经娘、外家认可。通常也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视其情况娘、外家也会提出要求、表达赞许或不满,也有出现僵局,须乡邻的说清调解,取得谅解,孝子磕头,礼毕。

上祭饭,旧俗上祭饭是“三祭五祜”(祜者,福也,当地习俗叫和祜,表现形式叫游食)。头天晚上是家祭,即家门的祭奠,家门献上祭礼(馍馍、纸礼及主家备办的祭饭),点纸、奠酒、磕头、戴孝(家门至此着孝服),举行一和祜,礼成。“和祜”(有写“合户”,不取;有写“和户”,意为族亲户睦,但与方言读音相去甚远;《千字文》有“指薪修祜,永绥吉劭”句,典出《庄子》,笔者以为“和祜”然,意为祈愿受天之祜,永享其佑,唯有以“孝”为纽带,才是“祜”薪尽火传的根本),其表现形式叫“游食”,即孝子手持燃烧的香烛,分散跪于院子,吹手吹打乐曲在孝子中间穿梭游走,三吹三打三次为一祜。次日午祭为客祭,即娘、外家,女婿、外甥的祭奠,其献上祭礼(羊、馍馍、纸礼主家备办的祭饭),点纸、奠酒、磕头,举行一和祜。次日晚上叫合祭,以主家为主,全体都有,上祭、点纸、奠酒、磕头。然后“领羊”。最后三和祜(吹手三吹三打九次),礼成。上祭饭须孝子“迎祭”,在鼓乐声中,孝子面向上祭队列,退步而行,跪、拜、起,再跪、拜、起,几乎是原地挪动,从厨房到灵堂短短几十米距离,得好几分钟。

领羊,意为逝者将羊“领”走了,也是将羊代表的某种心愿领了、了啦(也有写淋羊,笔者不取)。这一习俗没有找到古礼依据,当地周边的关中、陕北文化体系中鲜有“领羊”习俗,所知陇东、吴起一带以西有此习俗,覆盖多广,源于何时,不得而知。按迷信说法,领羊算是逝者情怀和心愿最后的倾诉。晚上合祭后,选三只欢实的山羊羯子,分别代表主家,家门,娘外家、女婿外甥,孝子下跪和众人的围拢下,三家分别将代表自己的羊耳朵撕破,用麻纸沾血,叫“祭毛血”。然后分别往羊身上、耳朵里擦抹、浇倒冷水,由一长者发问,问逝者有什么嘱托之事,或说家里、子女都安排妥当,一切顺心,不要有什么噎欠云云,如同与人拉话。直到羊抖落身上的水为止,轻轻摆头、摇晃身体不算,要“开毛大领”。说也奇怪,有时在寒冬腊月,满身冷水的羊就是不“领”,直到说出什么未尽事宜才“领”,有的至始至终不“领”,无奈之下,管事的大喝一声:“领了~”,在孝子的一片哭声中礼成。《礼记·运礼》有“玄酒以祭,荐其毛血”是为祝告之礼,意为告知鬼神。这会不会是“领羊”仪式中“祭毛血”的本源,先“祭毛血”告知鬼神,以羊为交流沟通媒介,最终通过“领羊”达成默契。都说“领羊”是一种迷信,但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即通过“领羊”这一形式,将逝者生前某种想法、愿望或是未尽之事在公布于大庭广众,期望实现或取得继续关注,是对孝子、众人是一种暗示、启发,甚至是训诫。

三、醮场习俗:

麻绳殡葬

醮场是指阴阳的法事活动。醮,本为婚、冠礼仪的一种,《说文》按:“酌而无酬酢曰醮”,即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受之而尽饮,不需回敬。后道教将其发挥,斋、醮合流,成为一种祭礼,借以与神灵交感。“醮”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清醮、幽醮。清醮用以祈福祛病、解厄禳灾、祈晴祷雨、祝寿庆贺等。幽醮用以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搭桥、练度施食等。打醮盛行于陕北文化的核心地域榆林佳、米一带。当地的阴阳醮场属于幽醮法事,有“半醮”、“全醮”之分,通常均采用“全醮”。

醮场的具体仪式如下:

起经,阴阳来了后有专门接待的地方,经阴阳布置后,叫“经堂窑”,设坛,悬挂神像,张贴神符,诵念“起经”经,请来神灵,开展法事活动。先批“阴阳单”(纸单上书写逝者生、卒年、月、日、辰,揣入逝者胸前),布置灵堂,制作“引魂幡”招魂,随之各项祭奠、斋醮活动全面展开。

破狱搭桥,在祭奠第一天“随黑儿”举行。事先在开阔平坦地用秸秆、麻绳搭建狱城,并贴上神符。狱城有大小之别,小者81秆、大者360秆,形同九曲城。仪式孝子全体参与,抱神主牌位,持“引魂幡”,端香表盘子。由阴阳法事队伍领头打念,吹手鼓乐伴奏,孝子孙众跟随游转,分别在狱城的东西南北中五门诵经、烧表、焚符、磕头,五门逐一被破,最后踩毁狱城,意为将亡灵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返回的路上要“撒路灯”,意为照亮亡灵的归途。大门后设有“奈何桥”,破狱归来要引渡亡灵过桥。桥用桌椅搭建,盖着白布,抱牌位的孝子在众人的搀扶下从桥上跪行而过,边过桥边呼唤逝者“过桥来~”,众人应答“过来了~”。过桥后将牌位安放灵堂享祭,礼成。

上供,也叫“献供”,是敬献阴阳所供奉的道家神灵的仪式。敬献之物叫“供圈”,一种油炸面食。供圈的做饭:起面擀饼,中心挖空,四周剪角,两两捏起,油炸。大小不等,五种规格。上供两个盘子,每盘六碗,每碗五个供圈,由大到小摞起。上供时,在经堂窑门外设“外坛”,迎供从厨房开始,阴阳打念,吹手奏乐,孝子跪迎,先至外坛,再内坛(经堂窑里),阴阳着道袍,蹈巫舞,孝子跪拜,逐一将供品供上祭坛。通常内坛供四碗,外坛供四碗,厨房灶前供两碗,灵前供两碗。旧说吃供圈可生男,尤以碗顶小圈灵验。

出榜,出榜意为昭示逝者的功德和家族荣耀,榜书逝者生平事迹,子嗣绵绵等。旧俗榜有“龙虎榜”、“平民榜”两种,家有功名者方可出龙虎榜,如今不再严格区分。出榜时,榜由长者两人手捧于胸,阴阳打念,吹手鼓乐伴奏,孝子跪迎于醒目之处张贴。埋人前一天下午揭榜。

扬幡,此处“扬幡”非“扬幡招魂”,招魂用“引魂幡”。地上栽一长杆,杆头顶一蒸馍,馍上绑着笤帚糜糜,悬挂经幡,阴阳诵经。阴阳一边诵经,一边将馍馍、糖果、硬币撒向人群,叫“撒福禄”,旧说吃了幡杆下的“福禄”儿女绵长。根据阴阳的一段念词:“华幡高举挂虚空,永镇阎浮世界中。日照东西如风舞,风吹南北扬龙蟠。上界真宰临轩降,下界神祗尽遥观。仗此叨持功德力,迎真请圣福无边。供请灵幡赦罪天尊。”亦是赦罪降祥之意。民间有“栽起幡杆招下鬼”之说。

放食,也叫“施食”,是一种布施行为,迷信说法设起灵堂祭坛就会引来一些馋神饿鬼,为了不使亡灵受到烦扰,主家施以食物,来招待、赍发这些馋神饿鬼。施食一般放三台,阴阳边诵经边抓些馍块抛撒空中。

四、埋人习俗

麻绳殡葬

埋人即出殡,头一天晚上仪式结束后,撤除灵堂,整理祭品,准备埋人用物。

起灵,也叫“发丧”,天麻麻亮,参加送葬帮忙的、众孝子喝一口稀米汤(既不空腹,又有古礼居丧“疏食水饮”之遗风),即开始起灵,阴阳诵经,孝子背跪,亡人入殓,掌号起柩。入殓后,棺材两侧绑两根椽,小材头在前,八人抬起,起柩上路,这一过程要求迅速完成。棺材上搭绑着十几丈的白布,在灵柩前端由众孝子双手举过头顶牵引叫“扯丧”、“扶丧”(这是出自古之“扶、挽”礼),女人跟随灵柩嚎哭,叫“哭丧”。在吹手鼓乐的引领下,孝子孙持“引魂幡”,抱神主牌位、遗像走在队伍前列,一边抛撒“撒路钱”,一边呼唤“××,回莹来~”(逢庄呼唤过庄来,遇河呼唤过河来),快速向墓地行进。

下葬,灵柩到了坟地,小材头在前,逆时针方向绕墓穴一圈,以大材头靠近墓道落柩。阴阳、孝子进入墓室,整理、安置随葬物品,常规物品有清油面灯,祭食碗,其他陪葬随孝子心意。时分一到,灵柩下葬,阴阳在棺木下放置七个麻钱、七炷香,稳尸,座字。

攅坟,填土攅坟掩埋了墓室窑口时,留一小孔,停止填土开始“招魂”,意为将亡灵招入墓室。阴阳一手摇铃,一手持“引魂幡”,一边挥舞,一边诵经,孝子背跪。招魂结束,将事先烧热的一勺清油撒上高苗儿从小孔倒入墓室,叫“炝坑”“。引魂幡”插在墓室窑口正中,在填土攅坟的过程中,由孝子孙背身逐步上拔,直至堆土成冢。攅坟讲究人人铲土,孝子更不例外,铲土的铁锨不能传递,铲累了撂在地上,另一人拾起再铲。还讲究孝子“踩坑”,即在填土的过程中,孝子将墓坑、坟冢的土踩实落。

烧灵,坟攅起了,开始烧灵,先“打踪”,即用皮绳将坟冢周边人们踩下的脚印抹去,将灵棚、纸活大致搭建,点纸焚烧,泼散,孝子哭祭,礼成。

献土,埋人后,主家在大门口点一堆火,放一盆水,盆上但一把面刀,孝子几人跪于前,迎接送葬人,陆续回来的送葬人跨过火堆,伸手在盆里蘸水,洒在面刀上,并翻转面刀,以求干净吉利。

酬客,逝者安葬后,即日待客,饮食形同喜事,只是席间不猜拳行令,不玩笑嬉闹。油饸饹(旧俗祭奠期间吃酸汤饸饹),茶馃、宴席。席间主家敬酒,孝子磕头。酬谢阴阳、吹手、纸匠时,孝子端上酬金、烟酒,多少任其自取,孝子磕头。

五、三年服丧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旧礼儿女为父母服“斩衰”三年,服丧者个人、家庭生活多有禁忌,如三年不贴红对联等,不再赘述。

服三,即安葬后的第三天的祭祀,孝子孝布缠在头上(安葬后服孝者再行祭礼,一律孝布缠头),事先准备好拌汤,在坟冢的一周挖小坑倒入拌汤,剩余的孝子分食,意为给亡灵“暖窑”,然后烧纸祭拜。旧俗服三在墓地察看动物踪迹,以此判断逝者转世方向。

烧离门纸,从亡灵安葬日,上孝子连烧三晚离门纸,头一晚家门烧,第二晚半路上烧,第三晚坟前烧。寓意亲人远去,尽哀而至。

尽七,即即从逝者死亡之日算起,第七天叫头七,以后每七天叫二七、三七…,直到四十九天叫尽七,每七都要在坟前祭拜。当地民间还有“犯七”之说。

周年,旧礼头周年坟前小祥祭后,不再行哭礼。二周年再祭。三周年为大祥祭最隆重,服孝者“换孝”,服丧三年结束,恢复正常生活。有的“热丧”简办,三周年“过事”。

以上礼俗就“热丧”、“过事”综合而言,往往“热丧”因季节、时日等原因简办,“过事”隆重而繁复,略有差异。如“过事”仅为周年大祭,无需破土打坑,须“请灵”,即在吹手鼓乐声中,孝子持“引魂幡”到坟上抔土,用麻纸包回,置于牌楼,是为神主、享祭,也有请回列祖列宗同祭。如是搬埋“过事”,也需破土打坑等等。

六、点主

麻绳殡葬

点主是白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规格上也高于白事,祭用“少牢”,即整猪、整羊。将一段时期里家族逝者统一载影,穿神点主祭祀。“影”,即祖宗世系影像,当地僻壤,没有祠堂,用“影”代替(北方普遍用影),影是一大张布,绘画装饰,按辈分以牌位的形式书写先辈名讳,是谓神主。通常家族几十年过一次“点主”事,也往往不以家庭组织实施,而是以家族组织实施。

“点主”在白事的基础上请“主官”(一人)、“礼傧”(二人),一切礼俗围绕主官、礼傧展开,对管事人有也更到要求。白事所有的礼仪前增加礼傧的“赞礼”,即两位礼傧配合诵读祭文(叫豁礼),最后“高公赞响”(阴阳打念),“焚文化火”,孝子磕头,礼成。礼傧的赞礼仪式大致有:大赞礼、小赞礼,迁奠、铭旌、追先、出纸、亚献、朝祭、午祭、家祭、祭门、安灶、迎灵、安灵、焚灵等。祭文格式以午祭文为例:

“惟年月日,孝男××等敬香烛纸礼之意,祭于父(母)灵前曰:哀哀吾父(母),驾鹤登仙,神灵归仙,思父母恩重如山。教子抚孙,瓜瓞绵绵……,现来灵前,纸礼祭奠,跪在灵前、泣泪涟涟,略备酒馔,祝拜于前,父母有灵兮,来格来餐。”

其仪式的高潮即“点主”,在正日正午,院子搭起点主台,主官出了“铭旌楼”,昭示自己先辈的功名,至此主官正式亮相履职。鼓乐伴奏,孝子跪迎主官、礼傧,孝子每跪、起、拜一次,退半步,再跪、起、拜,在冗长隆重的礼仪中将主官、礼傧迎上台,安坐。孝子全体向台而跪,接着有请主家祖影,影卷由众孝子举过头顶,由后向前传递,直至台上展开。礼傧豁礼,即按所要点的神主逐一诵读祭文,取该神主男嗣全体左手中指血(用穿着红线的针挑破手指),蘸于毛笔尖,交给主官,和上朱砂,点描该神主“主”字上方一点,“神”字右边一竖,是谓“点主”、“穿神”,礼成。如此反复,遍点所有需点的神主。每点一位,主官将毛笔抛向人群,旧说这笔主孩子学业有成。民间认为,亡人只有载影,经过“穿神点主”才能成为神灵,才能享祭。

旧俗唯有家有举人以上的功名才能出任主官,礼傧由秀才以上的功名担任。主官、礼傧不受酬金,主官用猪头相谢,礼傧猪肉数斤。旧时吴起三川的点主一般由塔儿湾蔺家担任主官,阳台齐家担任礼傧,配合默契,延续百年,如今亦然。

麻绳殡葬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