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殡葬管理所( 彰武县殡葬)

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瑞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盛京(沈阳)北部,因此人们常称之为“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从南自北有三大部分构成,陵园内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呈对称排列。

彰武县殡葬

清昭陵除了埋葬皇太极和孝瑞文博尔济吉特氏外,还埋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后宫佳丽,是清初关外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同时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清昭陵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彰武县殡葬

【历史沿革】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顺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为昭陵。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对清昭陵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民国十六年(1927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后来的“北陵公园”。1963年清昭陵被辽宁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彰武县殡葬

【建筑布局】

清东陵的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陵园主要建筑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从下马碑到正红门,正红门到方城,方城、宝城、月牙城。接下来一起看一下清昭陵建筑布局。

彰武县殡葬

其一、下马碑到正红门:下马碑到正红门的主要建筑有:下马碑、石狮、华表等。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官员至下马碑处,均要按等级尊卑下马下轿步行。下马碑两侧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和华表。过石桥不远处是位于通向正红门中间路段的石牌坊,牌坊上雕刻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是清代雕刻的珍品,过了石牌坊就是正红门了,正红门是陵寝的大门,两侧各有供更衣、宰牲的院落。

彰武县殡葬

其二、正红门到方城:正红门到方城,主要建筑有华表、石狮、石獬、石麒麟、石马等。华表起源于尧时的“诽谤木”,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建筑,现已演变成一种建筑装饰物。石像生,就是各类石雕物,本是驱魔辟邪,后来成为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征。石狮,代表王者、权威、高贵。石獬,代表统治者公正严明。石麒麟为祥兽,希望太平盛世常在。石马,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坐骑。往前是碑亭,立有“昭陵神功圣德碑”,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

彰武县殡葬

其三、方城、宝城、月牙城。与碑亭相对的就是隆恩门,过了隆恩门就是方城了,它是昭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居于其中,后面是明楼,左右有配殿,四边有角楼。过了明楼,是宝城,它下面就是葬有皇太极夫妇的地宫。

彰武县殡葬

作为帝王陵寝,清昭陵的总体布局、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将汉、藏、蒙等建筑文化与满族建筑文化巧妙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明、清各皇陵的独特风格,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彰武县殡葬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至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清朝初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的第二位大汉,兼任蒙古大汉,清朝的开国皇帝。

彰武县殡葬

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6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擒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清军入关成必然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彰武县殡葬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清王朝迅速扩张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死后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