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回民殡葬服务站( 回民殡葬方法)

原创作者:庞志澍

回民殡葬方法

80年代齐齐哈尔第一殡仪馆(现在的火葬场)

前些日子,翻看《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其中有一则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二十日档案,叫《将军衙门为严禁丧葬火化是饬各属一体遵照文》,内有记载:“近闻江省(黑龙江)所属各城旗、民、营、站、官屯人等,每遇尊卑物故,棺殓后抬至郊外。辄用巨柴烈火焚化,捡拾残坏骨殖几块,装在坛内葬埋;其余碎烂骨灰,弃置于野,任其暴露。习久成风,不晓例禁,以致上干天和,下伤伦理。应照例严禁,以维风化。”文中之意,火葬在黑龙江使用地域广泛且屡禁不止。

因为读了上文,打破了我对东北地区丧葬风俗的想象,小时候至今一直以为东北人都是土葬呢!其实不然。

回民殡葬方法

民俗馆中满族守灵场景,可以看出满族、汉族棺材(东北人称其为寿材)的区别

东北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

东北少数民族,受气候、自然环境、习俗影响,天性奔放,不拘小节。而且解放前东北少数民族都信奉萨满教。由于萨满教是由原始社会阶段自发产生的,具有原生性,因此没有宗派、教祖或祖坛,没有具体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集中固定的庙宇教堂。由于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地广人稀,因而每个“穆昆”(部落)、民族之间的信仰、图腾都不尽相同,又互有影响。“萨满”来自通古斯语族语言,意思是“智者”、“晓彻”的意思。萨满教认为,天地生灵都是有沟通的可能的,通过萨满的各种仪式活动,能够与某些生灵,特别是与有修为者进行沟通,从而到达问卜、医疗,甚至控制天气的目的。

因而东北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多种多样,即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丧葬风俗也有所差别。

回民殡葬方法

老照片中的萨满(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则删除)

有的部落觉得,人死后要去天上,尸体吊得越高越好,离天更近一步。尸体悬吊于树上或是悬于悬崖峭壁上,是方便死者灵魂上天;有的部落觉得,人死后灵魂不灭的,“勿吉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做屋,不令雨湿。”;有的部落觉得,水是世间最纯洁之物,人死后灵魂消失于水中,将会纯洁无暇.....

此类思想种种,因而东北少数民族丧葬方式多种多样,有土葬、天葬、水葬、火葬,天葬又分鸟葬、风葬、树葬、野葬、弃葬、崖葬,还有多样的复合葬。

《北史·契丹传》中有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可见契丹人早期的丧葬制度,是一种天葬加火葬的形式。

回民殡葬方法

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

《魏书•列传第八十八》记载:“勿吉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做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勿吉人就有意思了,先人如果春、夏死亡,土葬,还要在坟冢上盖个房子,这是带有祭堂性质的建筑了。如果秋、冬死亡,要用尸体之肉诱捕野外之貂。(勿吉人,东北的古代民族,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

回民殡葬方法

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就有浴火涅槃的情节

明嘉靖《辽东志》记载,时建州乞里迷女真人,“死者柩悬于树。”

《蒙古族风俗鉴》中做了这样的介绍:把尸体拉在车上,让牛快跑,跑动中尸体落地,就认为“这是他永存之地”,由赶车人连说三遍“这是他永存之地”,而后头也不回地赶车回去,放任荒野,任其自消自灭。这种葬法被称为“野葬”或“弃葬”,实则是求天卜地的一种方法。

回民殡葬方法

黑龙江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

满族,到了努尔哈赤时期,以火葬为主。当时满族处在游猎时期,猎人死在途中,同去的伙伴很难将其尸体运回来,只好将死者的辫子剪下带回,将火化死者的骨殖捡回几块,放进鹿皮口袋里,回到自己的“穆昆”(部落、家乡)再埋掉,到了后期又用骨殖匣子。入关问鼎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儒家思想)影响,康熙皇帝(1662年前后)下旨,改为土葬。土葬逐渐被农耕地区和城市里的大多数满族人接受。

回民殡葬方法

影印版《龙沙纪略》的封皮

据清•方式济(1678年——1720年)《龙沙纪略•风俗》记载:“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刍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如其形然。”意思是:东北边陲有风葬的习俗。人死后,用草把尸体包扎好,悬挂在深山老林里,快要腐烂时,从树上解开绳子放下来,尸体布置于选好的地上,用碎石依次把尸体薄薄的掩盖上(碎石不能盖得太厚)。这是典型的复合葬,但是施薄碎石掩盖尸体,是为什么呢?土葬?为何不埋?我个人觉得不是,“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貌似希冀有动物来舐之,或者微生物彻底降解之。

回民殡葬方法

齐齐哈尔一户人家出棺入葬,出自亚东印画辑44回第5张(1928年1月出版),灵堂上悬挂有“风木与悲”挽匾

康熙皇帝施行土葬诏令下达之后几十年内,当时的“东北边有风葬之俗”。游牧、游猎等生活方式,当时的东北少数民族依然我行我素,很少实行土葬。

上文提到的《将军衙门为严禁丧葬火化是饬各属一体遵照文》,是康熙皇帝的颁布土葬旨意,220年以后的事情了,在满洲龙兴之地,依然实施土葬困难,可见黑龙江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习惯的根深蒂固,皇命难违依然违。

回民殡葬方法

伪满黑龙江省政府(原位置是黑龙江将军衙门)

齐齐哈尔的土葬情况

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的1975年,齐齐哈尔的土葬的墓地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民间团体、社团建的墓地。

二、官方建的公共墓地。

三、私自散埋乱葬的墓地。

回民殡葬方法

清真寺正殿

一、民间团体、社团建的墓地。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墓地:

❶、齐齐哈尔一直没有固定的坟茔地,死人随意埋葬在荒郊野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着大批移民“闯关东”,各个同乡会募集资金,在齐齐哈尔城周围购买土地,建立墓地。

回民殡葬方法

民间团体、社团建的墓地详情表

❷、回民义地。回民义地之所以单拿出来,是因为齐齐哈尔回族是最早来到这里的移民,定居的历史长,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一总有四块墓地。

1、东茔地,民国元年(1912年),在现第二机床厂建立,又称清真教墓地,1949年有坟包2500个,1951年迁到双合回民义地或高头回民义地;

回民殡葬方法

图中看以清晰的看到回教墓地(西茔地)

2、西茔地,在伪康德七年(1940年)七月一日所记载的《齐齐哈尔清真义地迁移始末记》中写道:“……查清真义地,位居齐市公园路南侧(龙沙公园二号门至齐齐哈尔报社之间)。远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过去之先人,以价钱二十七吊所取得,充作回教人义地之用。当时在土城之外,本属荒凉之区。该地面积为十八垧……用土围以矮墙,植树葬坟,遂有今日数千株榆树成荫……”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侵略者相中了这块地,于是伪满市公署下令迁出。迁移到双合回民义地。

回民殡葬方法

80年代拍摄的齐齐哈尔清真寺照片。

3、高头回民义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清真寺西寺建立管理,有坟包700多个。

4、双合回民义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立,有坟包1000多个。1951年改称回民公共墓地。由回民联合会和市殡葬管理所双重管理。

回民殡葬方法

曾经在齐齐哈尔存在过的日本忠灵塔和神社

二、官方建的公共墓地,有以下几处:

❶、民国十八年(1929年),市政局设立城南官立公共墓地,位于大民屯北段,又称龙江义地,有坟包8000个,1975年平毁。

❷、1951年10月,齐齐哈尔人民政府在市北郊20华里处,双合屯东南建立双合屯公共墓地。1979年,有坟包70000余个。1981年5月平毁,公共墓地被撤销。现在的双合墓地是企业盈利性质的墓地。

回民殡葬方法

1933年7月20日日军田波西平在拉哈警备队日本兵坟前留影

三、私自散埋乱葬的墓地的情况:

1981年以前,齐齐哈尔的私自散埋乱葬的墓地数量也很多,包括有铁路、长途公路两侧,嫩江江堤、城镇近郊等处,举不胜举,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1981年以后齐齐哈尔市内已经没有土葬坟包了。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只保留了双合回民墓地、高头回民墓地、富拉尔基区虎尔虎拉回民墓地、碾子山区回民墓地。

回民殡葬方法

齐齐哈尔忠灵塔内日军的骨灰

齐齐哈尔的火葬情况

齐齐哈尔市区内火葬场共有两处。

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伪满齐齐哈尔市公署为日本在华人员及外国人死亡后火葬,在城西南船套子屯(现在江岸小学院内)建立火葬场。火葬场附设葬斋场,供丧主举行哀悼仪式。火化炉以煤和木柈子为燃料。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齐齐哈尔市政府接手。1954年关闭。

回民殡葬方法

外国人拍摄民国广东大户人家的墓地

我的一位忘年交关守用老师,50年代家就住在现在的黄沙滩附近。当年曾亲眼目睹船套子火葬场的最后时刻。当时从业人员已经只有2人,都是长袍布鞋,头挽发髻,样貌如同道人一样,还要帮一些丧主做一些入殓、火葬仪式的,火化炉不大,因为是烧煤和木柈子的,往往浓烟滚滚,烧焦的味道也是极大。火葬场周围的草木长得极其旺盛,老鼠、蚂蚁也是异常的多(因当时供品、供果吸引来的),老人说都是吸收了尸油了,以后都会成精的,儿童时期的关守用老师很是害怕。

回民殡葬方法

龙江省齐齐哈尔街要图(局部)可以看到标注的满人墓地,大约在齐齐哈尔八中、破烂市场附近

二、齐齐哈尔火葬场。1956年齐齐哈尔市结核病为消除传染病死亡遗体,在东郊八里岗子新建火化炉(即现在的火葬场),隶属于市卫生局。1958年划归市民政局。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齐齐哈尔革命烈士公墓(烈士陵园)回民殡葬方法

80年代拍摄的

我这个年龄的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也搞不清齐齐哈尔烈士陵园到底是哪一年建的。有说1947年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名录》);也有说1948年的(《齐齐哈尔市志稿民政志》,两本书其他出入也很大),也不知谁更权威,更多文件也没去查阅,没去考证。自己也没想到这类时间也会有分歧,本来我这类人就是看书本了解历史,可是总有这类距离现在的时间不短不长,事情不大不小的事让你耽搁时间,不查了,随他去吧!(个人观点以为《齐齐哈尔市志稿民政志》,更确切一些。)

回民殡葬方法

原齐齐哈尔市大乘寺藏经阁。现在的藏经阁已经不是这样了。

按《齐齐哈尔市志稿民政志》记载,齐齐哈尔市内以前还有过建设路革命公墓、南山革命公墓以及后来的齐齐哈尔革命烈士公墓(烈士陵园),下面一一介绍。

一、建设路革命公墓,位于原建设路北段(现在齐市第21中学校院内)。1948年建立,原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四六陆军医院安葬亡故军人用地。有墓葬769个。1974年5月,齐齐哈尔市新建立第21中学校,建设路革命公墓取消,遗体火化后送入齐市革命公墓。

回民殡葬方法

80年代齐齐哈尔市大乘寺大雄宝殿。

二、南山革命公墓。1948年建立,安葬革命烈士,1966年以后在齐齐哈尔建设中贡献力量的齐齐哈尔市的干部也安葬于此。1981年8月修建火车站南货场此块地被征用,烈士遗体火化后送入齐市革命公墓。

三、齐齐哈尔革命烈士公墓(烈士陵园)是1972年才决定筹建的,选址就选在齐齐哈尔大乘寺内。1972年末,将原大乘寺大雄宝殿、藏经阁改成“革命公墓纪念堂”和“革命公墓灵堂”。大乘寺北侧是革命烈士墓地。再后来(80年代),国家落实宗教政策,齐齐哈尔革命烈士公墓(烈士陵园)全部从大乘寺里搬了出来。

回民殡葬方法

1965年白衣服、蓝裤子的红小兵

去齐齐哈尔革命烈士公墓(烈士陵园)扫墓的回忆

小时候的学校,每到清明节前期都是要组织学生去齐齐哈尔革命烈士公墓(烈士陵园)扫墓的。那时学校没有校服,有些集体活动,都是白衣服、蓝裤子、白色球鞋,扎上红领巾,英姿飒爽。要比现在小学生穿着水裆尿裤(极不合身)的校服,要利索好多,关键是精气神比现在的孩子足。学生提前要做好小白花,当天要用别针戴在左胸前。这也是学生或者家长比手艺的时候,看谁的白花做得漂亮、规矩。我妈妈当时在照相馆工作,装相纸的盒子里,有一层既白又薄的包装纸,那纸加上妈妈的手艺,总能做出的精致的小白花,别提多有面儿了。老师还要部分学生自带铁锹,部分学生自带苕帚。

回民殡葬方法

讷河市烈士陵园内的王大化烈士纪念碑

老师请家长帮忙在单位借大客车,大客车实在没有,敞篷解放汽车也行。敞篷解放也没有,那只能步行去了。

本来在车上打打闹闹,到了烈士陵园,肃穆的气氛,马上让我们安静了下来,静静的聆听着英雄的故事,敬仰的观看着陈列的烈士遗物。接下来要给烈士的坟墓培土,扫墓‘拔一下荒草。走的时候,小白花要系在院内的松树上。如此去过3、4年。

回民殡葬方法

80年代龙沙公园里的王大化烈士纪念碑

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再组织类似活动了。我的孩子从没去过烈士陵园。清明节,都是驻齐部队去瞻仰祭扫。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的一课,孩子缺席了。

每当看到大乘寺香火鼎盛,而一个铁栅栏之隔的烈士陵园,门可罗雀。心里不知是个啥滋味。

回民殡葬方法

2004年的齐齐哈尔大乘寺大雄宝殿

后记

本来想把齐齐哈尔的坟茔地和法场一起来写的,篇幅太长了。法场下回些吧。生离死别本来是一回事,真是没想分开写,而且我个人觉得法场的故事更精彩一些,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依回忆,凭资料,讲述我所知道的大美齐齐哈尔!我是@碧林细雨听风酌酒,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点赞。谢谢!

参考资料:

《齐齐哈尔市志稿民政志》,齐齐哈尔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

《中华古族与世界文明》,中国文史出版社 ,张碧波、丛坤、庄鸿雁 著

《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名录》,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编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