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柴桑区殡葬火化场建设( 柴桑区殡葬建设)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工程,事关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生保障,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党风政风民风。近日,浔阳晚报记者获悉,我市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柴桑区殡葬建设

网络图片

确保2020年遗体火化率达到100%

按照要求,大力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到2018年底,“三沿六区”散埋乱葬坟墓得到全面治理,大墓、豪华墓、活人墓依法全面拆除,骨灰装棺再葬和办丧扰民现象全面禁止。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调整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批复》(赣府字〔2015〕30号)要求,全面推行遗体火化,到2019年底,力争全市遗体火化率达到100%,确保2020年遗体火化率达到100%;全面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和行政村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到2020年,骨灰入骨灰堂(公墓)或者其他生态葬法安葬率达到100%。

节俭办丧、生态安葬、文明祭祀的时代新风全面形成,惠民、绿色、文明殡葬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全市殡葬事业呈现“八化”目标,即: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殡葬改革有序化。

推广骨灰堂安放、树葬等节地生态葬法

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精神,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推广骨灰堂安放、公益性林地生态安葬、壁葬、树葬、撒散等节地生态葬法,确保2020年底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节地生态安葬率分别达到65%和50%以上,新建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要达到100%。

提倡墓碑小型化、微型化、使用卧碑,最大限度降低墓穴硬化面积,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利用率。支持已建成的公墓进行生态安葬方式改造。禁止骨灰装棺再葬,禁止建造超规定面积墓位。骨灰堂每个格位的单位建筑面积不超过0.25㎡,公墓独立墓穴的单位占地面积不超过0.5㎡、合葬墓穴不超过0.8㎡(不含公共绿化和道路用地)。

在柴桑区规划建设1处城市公益性公墓

积极推动市(县)殡仪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确保满足需求;加强火化设施更新改造,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加快建设一批县(市)、乡(镇)、村级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全覆盖。市城区在柴桑区规划建设1处城市公益性公墓,2019年6月30日前,柴桑区要先期完成100亩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市城区殡葬服务场所布局,方便群众办理丧事,柴桑区要按照国家二级殡仪馆标准同步规划建设殡仪馆。

到2020年,各县(市)分别建有1处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规模应根据骨灰安放总量确定,与服务人口数量、年死亡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协调,并考虑祭扫人流、车流状况进行总体规划,防范化解“邻避”问题;以县(市)为单位,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并考虑长期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图纸和标准,推进行政村单独或联合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做到应建必建、满足需要。滨湖、平原地区原则上建设骨灰堂,山区、丘陵地区可建设骨灰堂或公墓。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成后由乡镇、村委会或委托红白理事会具体负责并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文明治丧祭祀

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树立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坚决抵制大操大办和封建迷信低俗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强化干部自律意识和政纪法规的刚性约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直系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丧事活动的教育,凡涉及遗体违规土葬、散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等行为的,严肃问责,并约谈所在单位领导。

发挥村(社区)“两委”和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把治丧规范纳入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群众在殡仪馆或集中治丧场所文明节俭办丧。加强殡葬文化建设,积极弘扬孝老敬亲、厚养薄葬的思想理念,切实推行安全、低碳、文明祭扫方式,大力宣传殡葬行业的社会作用,增进社会对殡葬行业及其从业者的理解、尊重与支持。

浔阳晚报记者 叶涛

柴桑区殡葬建设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