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什么”,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吃:青团、艾_、馓子、暖菇包、子推馍、清明粑等等食品。

   1、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

   2、艾_

   艾_,是清明_中其中的一种,是一种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

   3、馓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后入口即化。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时至今日馓子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时令食品,深受世人喜爱。

   

   4、暖菇包

   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点,属于闽菜系。福建泰宁县民间每年在传统的“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这天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

   5、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子推馍一个重约一斤,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工具,以及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

   6、清明粑

   清明粑,为清明节节日食俗,是一道特色传统小吃,流行于贵州及浙江西南等地区。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


清明节吃什么?12种传统食物,你吃过吗?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7、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8、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9、朴籽粿(guǒ)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10、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11、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12、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明日清明,记得丢1物做2事吃3样,尊重传统,为家人祈福除霉运

   春分十五日后,万物皆显、气清景明,故古人将其命名为“清明”。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初清明不太受古人重视,多和寒食节、上巳节合并在一起过,到了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慢慢独立成为一个节日,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成为了春季里的主要节日,而现在它则上升成为了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与其他重大节日不同,不单有自身专属的特点,同时还承载了很多寒食节与上巳节的相关习俗,像上坟、踏青和一些饮食习俗等,故清明节有众多的习俗要铭记、遵循,其中较为重要的“丢1物做2事吃3样”别忘了做,尊重这些老传统,祈福除霉运,寓意家中万事皆顺。


清明节记得丢鞋子

   俗话说:“清明这天扔一物,诸事顺利有福气。”清明要记得扔的一物就是鞋子,由于“鞋”与“邪”同音,老一辈的人就认为在清明这日将家中的“老”鞋丢掉,就代表着把家里的“邪灵”赶走,将鞋丢到野外去,越远越好,也寓意着把邪恶赶得远远的,未来就会事事皆顺,福气自然来。


   可能有些人因懒得费心思花时间驱车到郊外丢一双旧鞋,便想就近烧掉鞋子,切记清明是不能燃烧衣服和鞋子的,古人认为在清明这样做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此外,在清明节也是不能买新鞋的,本是要“辟邪”而非“买邪”,哪怕清明假期商场做活动,也尽量不要买鞋子回家。


清明节记得做2事

   1、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最为盛大、隆重的祭祖节日,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并称为“三冥节”,所以扫墓祭祖也成了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墓祭”并非所谓的“迷信”,这种仪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为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既遵守了孝道,也增加了家族甚至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清明扫墓祭祀的方式在各地有所不同,但常见的就是,前往祖先的墓地简单的整修坟墓,清除墓周围的杂草并添上新土,之后再供奉上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燃香烧纸钱,最后一起向祖先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孝敬与关怀,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后代的子孙,平安健康、万事顺遂、家族兴旺。


   2、踏青植树

   扫墓祭祀和踏青春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文化主题,祭祖是人文风俗,踏青则是自然风俗。踏青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在古时人们称为“探春”、“踏春”,位于仲春、暮春之交,清明时节阴气减弱、万物一片生机勃勃之景,温度适宜,正是外出郊游的好时机,观景赏花,借此放松身心,再开展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比如放风筝、拔河、荡秋千等。


   清明时节,春风送暖、春阳照临、春雨阵阵,为花草、树木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在这时种植树苗成活率和成长速度也达到了顶峰,也就有了在清明节植树的风俗。今年的清明不如就借着休假的闲暇时光,带着孩子和家人到野外去踏青、活动、植树,是接近、回归大自然,同时也是在回报大自然。


清明节记得吃3样

   1、吃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饮食习俗,最初清明节还只是个24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日,与重要的寒食节一起过,而寒食节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那时法规中要求仲春“寒食三日”,百姓不可烧火炊食,人们就在寒食前提前做好食物,以便在寒食节期间充饥饱腹。到了唐朝,青团在江南一带应运而生,用青艾取汁与糯米粉捶捣成糯米皮再以豆沙为馅包成团子状,上屉蒸熟,保存3至5天不成问题,刚好可以在寒食节期间食用。后来清明节逐渐成为主流节日,融合了寒食节的食俗,青团也就发展为清明节里要吃的传统食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变迁,青团也走出了江南,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名字和做法或许稍有差别,但整体大致相同,比如南京的“清明团”、宁波的“青麻糍”、安徽的“蒿子粑粑”、江西的“艾米果”、绍兴的“清明馃”等等。近些年,青团也流行于北方地区,软糯的口感,美味香甜的馅料“收买”了许多人的心。青团不仅好吃,加了青艾汁的团子也富含营养对健康很有好处,外加团子圆滚滚的形状,也有着“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2、吃馓子

   青团是南方清明节食俗的代表,那北方则更以食馓子为主,油炸后的馓子金黄酥脆,虽现今无论何时,在超市、集市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在古时馓子却是清明节专属的美食,古人称其为“寒具”,和青团相似,都是古人为了在寒食节期间充饥而制成的食物,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到“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我国南北方都有食用馓子的习俗,北方馓子以麦面制作,南方则以米面为主料,经过油炸后,能够储存许久不变质,保持酥脆的口感。拥有众多优点的馓子受到了各民族和各人群的喜爱,人们吃的时间也不再拘泥于清明节,也让清明节美食的标签逐渐淡化。爱吃馓子的一定要在清明节买来吃,既尊重了传统,又饱了口福。


   3、清明饭

   清明节前后,是春季野菜的收获期,清香鲜嫩的野菜是定然不能放过的,人们就在清明节的前夕到野外采摘可以食用的青草药和野菜,共同制作清明饭,比如常用的是艾草、鸡矢藤、麻叶、荠菜、枸杞叶和清明菜等。摘回的草药、野菜去梗洗净,煮熟后和糯米炒制而食。


   在广西一带清明饭则略有不同,是用多种天然植物做染色剂,将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白五种颜色,蒸成五彩糯米饭,蒸好的饭看起来五彩缤纷,吃起来清甜鲜美,有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老井说——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扫墓时也多有忌讳,要多加注意,以免带来厄运,其中有三点最为重要,记得避讳、遵守。

   1、孕妇、病人和年纪较小的婴幼儿最好不要到墓地进行扫墓。

   2、扫墓时一定要衣着得体,不要嬉笑打闹、大吵大叫,也不要拍照,这都是对祖先的不敬。

   3、坟墓上的植物要记得清除干净,周边的花草也切记不能带回家,还有香烛、供品也是最好不要带回家中。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