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团中央第22批医生服务团:在雪域高原播撒智慧火种

北京
   北京 (文章配图 侵删)

  

  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从绿色草原到瀚海戈壁,从城市社区到辽阔牧场……从1999年试点至今,一批又一批优秀博士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倾情奉献、默默耕耘,不断擦亮来青“博士服务团”这一品牌。

  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25名成员接续奋斗,沿着奔涌的大江大河溯源而上,谋改革、兴产业、保生态、惠民生,在服务中传递大爱,在锻炼中诠释情怀,为助推六个现代化新青海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博士们撒下的种子正拔节吐穗、生机盎然。

  解难题

  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破解燃眉之急

  戈壁的风吹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湛蓝的察尔汗盐湖之畔,繁忙的盐湖人满怀鼓舞,在机器轰鸣中开始一天的忙碌。

  2016年,***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对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提出殷切期望,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沿着指示方向,成立盐湖产业组,深入各工矿企业把脉问诊,助力青海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刚踏上青海土地,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副团长、盐湖产业组组长胡杰成就像“陀螺”一般转了起来。2022年2月至3月,他牵头组织盐湖产业组开展“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专题调研,组织撰写完成《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调研报告》等多篇报告。紧接着,他又积极对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推进来青博士团服务海西盐湖产业发展,落实产学研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里盐湖产业组喜讯频传:挂职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卫华,利用半年时间研究写作了《智慧盐湖》书稿,填补了国内智慧盐湖建设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挂职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钟海连,针对钠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形成“尾盐山”危害的现状提出建议,并组建钠资源开发专班,促成产销合作,让“钠害”变废为宝。“一滴卤水正延展出一张产业网。”胡杰成自豪地介绍。

  作为人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博士服务团工作始终突出需求导向。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聚焦国家战略部署和青海省产业布局,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促进重大项目落地、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破解了一大批燃眉之急,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

  “帐篷住得最多的博士”是大家给于炳飞贴的标签。挂职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局长以来,他多次扎在海拔3000多米的项目现场,晚上挑灯夜战,查资料、绘图、分析,在青海锰矿找矿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初涉高原的项目组人员有诸多不适,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且有野兽出没,工作难度超乎想象。”于炳飞在这样的环境中,发表了3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英文SCI文章,就地质勘查找矿成果和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提出专业见解,将论文写在高原上。

  青海因其独有的地理环境、生态样本、民族医药等优势,是高原医学研究的理想之地。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中的医疗博士们,依托各自专业优势,在呼吸与危重症、心肌病、胸部肿瘤手术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首次在全球相关领域阐述高海拔地区抗疫人群身心健康监测与干预的重要意义,开展全省首例心肌活检术、首例房颤外科射频消融标准手术,西宁市首个肺小结节多学科诊疗门诊……在冯晓凯、程康安、樊红光、李嘉根、刘海洋、张治、邵敏、马娟、韩淑燕这些医学博士的共同努力下,高原医学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创下无一例死亡的“战绩”。

  2022年6月,全体医学博士开展了海西州沿线巡回医疗活动,为各公路段职工进行身体检查及健康宣教,每天几百公里的奔波,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的挑战,却无一人中途退出。高原群众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连连说着“卡卓、卡卓(藏语:谢谢)。”

  对于这支特殊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放手使用,按照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的原则,安排到省直部门、央企和高校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让他们在重点任务中“挑大梁”。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牵头推动重点专项工作84项,引进项目、解决问题56个,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促合作

  内引外联,把个人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0年,结束了一年博士团服务工作,挂职青海大学校长助理的聂广明根据组织需要选择“延期毕业”,这一延就是两年。2021年,他获得了“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这背后是聂广明的艰辛付出和努力。他借鉴原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的“青科大模式”,注册成立了青海省高校第一家资产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青海大学科技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他引进东部资源,推进青海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搭建了新平台。他还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青海大学捐资助教360万元,为近1500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支持他们完成学业。

  对于挂职博士来说,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派出单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同时,博士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资源广泛,工作中主动挖掘潜力,广泛内引外联,努力把个人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实现支援模式由“输血”到“造血”提升。

  促进项目合作。2022年盛夏,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上群英荟萃、群贤毕至。两天会期,成功对接人才项目469个,成功签约379个,其中,由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促成的签约项目就有28个,覆盖生态环境、战略性矿产勘查、“双碳”科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个领域。

  “走出去”对接交流。挂职青海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的李春霞组织企业“走出去”对接交流,促成浙江机电与青海机电公司就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服务、教育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预计吸引投资30亿元;挂职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的王志芳,对接推动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成功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引进来”提能增效。作为第22批来青博士服务团副团长、医疗组组长的冯晓凯,积极搭建多个合作平台,先后举办青海省呼吸年会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青海省间质性肺疾病诊疗新进展等培训班,并邀请派出单位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知名专家团队亲自授课,有力助推了青海省呼吸病学发展;挂职青海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副院长的韩淑燕积极“牵线”,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立消化道肿瘤、胸部肿瘤和肝胆胰肿瘤团队协作组,线上进行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14例,有力推动肿瘤诊疗规范化及学科发展。

  人走情不断,合作不断线。青海着眼博士服务团作用发挥常态化、长效化,注重与博士及其单位建立长期联系,通过“昆仑英才”行动计划柔性引进,鼓励博士延挂、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等多种方式,引导博士服务团成员持续服务,促进各类资本不断向青海流动汇集。

  传帮带

  培养本土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程博士的带教下,我们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麻零疼痛零射线房颤射频消融术,两名心房颤动患者在舒适状态手术,根治了困扰他们多年的‘心病’。”谈及挂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的程康安,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团队成员不约而同称赞道。

  把先进的知识、理念、技术留在西部——秉持这个观念,博士服务团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指导课题研究、现场教学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本土化”专业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言传身教讲真经。“拿得出手、顶得上去、攻得下苦”是挂职青海省交通医院副院长的刘海洋定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他就怎样优化麻醉科管理制度、疑难危重病患讨论流程等方面,给科室人员做培训,也多次“走出去”讲授前沿知识,培养了一批本土麻醉人才。“原来,我们的麻醉技术仅用于手术室内,现在已经开展到手术室外,分娩镇痛、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方面都能做了。”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陶信德高兴地说。

  着眼长效建机制。聂广明博士全力抓实以“两平台一学院两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青海大学部省合建盐湖化工研究设施建设,“两平台一学院两中心”被纳入《青海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促成青海省首个现代产业学院——现代盐湖产业学院揭牌成立,并担任学术带头人组建了“盐湖资源化学”科研团队1个,获批发明专利1项,留下了一条专业人才“生产线”;王增振博士协助省地质调查局成功申报高原荒漠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成为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获批建设的第一家部级创新平台,吸引科研人员集聚,打造本土人才“储备库”。

  合作培养架桥梁。在李春霞博士的“牵线”下,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落实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以定制“二十一局英才班”、搭建人才共享平台、科技创新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为提升青海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开辟了“新路”。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在即将离开之时,有人提交了延挂申请。在这片辽阔明净的土地上,一批又一批博士人才给山川带来希望,也收获山川赐予的精神和力量。

  

文章来源:首都人才,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