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回答】足底筋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脚部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部或足弓区疼痛的常见疾病,足底筋膜是一种厚的纤维状韧带样束带结构,位于脚底。它附着在足跟部,沿着脚向前走行,然后附着在脚掌上。当足底筋膜发炎和肿胀时,这种情况被称为足底筋膜炎。

红色:足底筋膜

      哪些原因会引起足底筋膜炎?

      我们每走一步,身体的重量首先落在脚跟上,然后逐渐延伸至整个脚底。当脚开始承受重量时,足弓变平。这就给足底筋膜施加了压力,而足底筋膜几乎没有拉伸性。当我们走路时,足底筋膜在足跟的附着处拉紧。

      如果足部力线正常,这种牵拉不会引起问题。如果足内翻,就会出现足部在足踝处向外滚动,导致足弓下降太多,这就使得相当坚硬的足底筋膜受到不正常的牵拉力,使得足底筋膜在足跟附着处受到不正常的强大的拉力。当足部发生外旋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这些类型的足部是相对不灵活的,通常有一个高弓和一个短或不寻常的较紧的足底筋膜。

      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常见原因:

      足弓缺乏足够的支撑;突然受伤;足部有内外翻倾向;足部活动增加,如跑步、篮球、网球、足球或体操等需要反复足跟受力的运动;超重;光着脚走路;双下肢不等长,长腿承受身体的重量时间更长导致足底筋膜应力增加,短腿在着地时更加用力,也会出现足底筋膜受到更大压力;腓肠肌柔韧性差;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站立;鞋底太硬不易弯曲;鞋子减震差;一般很难找到确切原因。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足底筋膜弹性变差,足底筋膜炎往往会不断进展。女性多于男性。

      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症状:

      足后跟底部或足弓处疼痛。以瘀伤痛或隐痛为主。行走后疼痛缓解,但是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反复加重,休息后缓解。如果肿胀的足底筋膜刺激了足部的神经,会引起足踝部放射痛。

      在足底筋膜炎的早期阶段,一旦你减轻了足部的重量,疼痛就会很快消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的缓解需要越来越长的时间。如果不进行治疗,足底筋膜最终会从足跟部发生部分撕裂。撕裂的筋膜区逐渐出现钙盐沉积,最终形成骨性结构,称为骨刺。

      怎么诊断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反复足底疼痛,需要去骨科运动医学科就诊,通常运动医学科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医生会检查你的足部的结构,观察你穿的鞋子。足内翻容易出现鞋内侧的磨损;而足外翻容易出现鞋外侧的磨损。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般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片检查、MRI检查,X线主要检查骨骼情况,能够显示骨刺和足底筋膜钙化情况。MRI能够准确显示足底筋膜损伤严重程度。

X线片检查可见足底骨刺形成MRI检查可见足底筋膜增厚、局部见高信号炎性改变

      怎样治疗足底筋膜炎?

      治疗方法很多,需要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病程早期首选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减少跑步和跳跃等负重运动,坐着或躺着,抬高双脚也可以减轻肿胀。冰敷,用冰袋冷却(而不是冻住)足跟部有助于减少疼痛和肿胀,冰袋应该用在足跟和足弓(而不是脚趾)上,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左右。矫正器,脚跟垫,这些设备可以放进鞋子里,晚上用夹板固定脚部。避免赤脚,足跟部拉伸。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以微创关节镜手术为主,可以在关节镜下行骨刺切除、足底筋膜松解,能够彻底治愈足底筋膜炎。

微创关节镜下行足底筋膜松解、骨刺切除

      关键点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底部或足弓部位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足底韧带样束带筋膜结构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很难明确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具体病因,休息、冰敷、足跟缓冲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足底筋膜炎的两大特征,发现后一定要及时治疗!

      故名思议,足底筋膜炎就是足底的深筋膜即足底腱膜发生的劳损退变,引起无菌性炎症所致的疾病。

解剖结构和原理

      其实人的手和足一样,在皮肤的脂肪下方都有一层韧性很强的腱膜。手部的我们称之为手的掌腱膜。足部我们称之为足底腱膜。足底腱膜在足底分为3束,分别为内侧束、外侧束、和中间束。其中中间束最厚,由纵行的白纤维构成。对于维持足底各骨头所构成的关节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足底腱膜也对足底的血管和神经起到了一个保护的作用。

发病病因

      其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的老化和长期过度的负重,引起足底腱膜的劳损、变性导致足部正常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腱膜劳损变性,可以使腱膜变硬、弹性减低。从而不能维持足部各关节的稳定性,出现扁平足、高弓足等疾病。同时失去对足底血管和神经的保护。

临床表现

      具体表现在足底和足跟部的疼痛不适,因为腱膜在跟骨上有止点,所以脚跟处疼痛最为常见。疼痛的特点可以是刺痛、灼痛、搏动性疼痛。常有早上起来时疼痛,而经过适当活动后疼痛反而缓解的特点。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