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曲哀乐( 殡仪曲)

西部亲切乡音,陕北故土深情

——马可管弦乐《陕北组曲》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一、创作背景

纯器乐的作品马可写得很少,管弦乐《陕北组曲》是他影响比较大的纯器乐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是他于1949年春,应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之约而创作的。为创作这样一部过去他没有什么实际经验的现代管弦乐曲,马可曾广泛钻研了欧洲古典交响音乐名著,并根据他个人的生活体验,选择了这样一个他所熟悉的题材——陕北风光、生活风俗及历史演变。

殡仪曲

作曲家自己说:“这个作品的计划是写一部包含三首组曲的大型套曲:第一,写陕北人民的愉快生活;第二,写发生在陕北的国内战争,也就是蒋、胡反动军队进攻延安,以及1949年我军的胜利;第三,写陕北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建设新中国。”可惜马可生前仅完成了其中的前两部分,而后来得到正式公演和出版的却只是第一首乐曲。

殡仪曲

这首管弦乐曲共两个乐章,以十分简捷、审慎的多种手法,将陕北的民间音调、中国的民族乐器如板胡、民间打击乐等与现代管弦乐很有分寸的结合在起,恰如其分地勾画了一幅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交响音画。在这首作品中马可曾引用了许多陕北的民间音调如“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人人都说咱俩好》,民歌《刘志丹》、《剪剪花》、《推小车》(张鲁的民歌改编曲)等,并根据作品的艺术构思有机地将这些民间音调纳入到一个既对比鲜明、又强调一致的双乐章套曲结构中。这在当时特别是解放区的条件下,是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陕北组曲》于1949年由东北“鲁艺”音工团管弦乐队首演于沈阳,王卓指挥。

殡仪曲

作品总谱后经作者修订,于1952年由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出版,1980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再版。  

二、作品简介

管弦乐《陕北组曲》很好地运用了西洋交响音乐技法和体裁,同时大量采用了陕北民间音乐素材,特别是在乐队配置中加入了板胡等民族乐器,从而使作品富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堪称民族器乐作品的经典之作。那么,马可先生就是一位开始探索从中国民间汲取音乐创作元素的先驱。从此,中国的民间音乐元素,则大量进入到交响乐中。该乐曲不仅是建国初期各处争相演出的管弦乐曲,而且已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陕北组曲》是一部由中西音乐美学元素融合的交响音乐,也是一部“乡音”十足的管弦乐合奏。

殡仪曲

三、美学分析

管弦乐曲《陕北组曲》为复二部曲式,g 商调,2/4拍子,引子在长笛缓慢、恬静的一串颤音与单簧管下行模进后,明亮、舒展地“唱”起了《信天游》:

1=F 2/4

殡仪曲

殡仪曲

殡仪曲

越来越多的弦乐、木管乐器纷纷加入,在安静优美的弦乐拨弦的背景上,由长笛奏出了甜美辽阔的第一乐段第一主题:

殡仪曲

这个多调性陈述的主题,是从上面有名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引伸而来的。由双簧管与单簧管恬静而优美地吹奏后,长笛以更明朗圆美的音色,加装饰音再奏一遍,描绘出了陕北美丽的风光。

殡仪曲

经过活泼的弦乐拨奏,作为连接,由双簧管与单簧管奏出气氛欢快的来源于另一首《信天游》:

1=bA 2/4

殡仪曲

通过加以简单的变化,便得到了这个乐段的第二主题:

d羽调,2/4 拍子

殡仪曲

接着,在低音乐器与木管乐器的跳动的节奏音型伴奏下,弦乐在下属调上加花变奏,渐渐地掀起了波澜,使之推出一阵强音全奏,然后,转入弱奏。最后,又掀起了一阵强奏的和弦长音,以此作为收束句,表现了陕北人民对故乡的无限热爱。

殡仪曲

第二乐段为1= bB,2/4 拍子,开始也是一小段引子,在跳跃的拨弦引导下,出现了兴奋而热情的曲调:

殡仪曲

在弦乐和锣鼓相互对答的忽弱忽强的欢乐气氛中,

殡仪曲

弦乐齐声“唱”起了活泼欢快的民歌《推小车》(张鲁作曲):

殡仪曲

上述主题是由《推小车》、《刘志丹》两个素材融合起来的,当长笛与弦乐奏到后面这段旋律:

殡仪曲

使我们不禁怀念起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先烈刘志丹。紧接着,板胡也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起

殡仪曲

陕北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爱唱的民歌《刘志丹》:

殡仪曲

最后,乐队全体卷进了陕北民歌《剪剪花》的浪涛之中:

殡仪曲

整个第二乐段是《推小车》、《刘志丹》、《剪剪花》这三首很近似的歌曲变化发展而成:有时是柔美的歌唱,有时是欢快的对奏,有时是亲切的诉述,有时又是奔放欢畅的锣鼓。

殡仪曲

乐队连续反复奏出下面这段曲调:

殡仪曲

这是,乐曲达到了高潮。它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陕北人民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最后,乐曲在热情、欢腾、跳跃与激动的秧歌舞场面中收束。

殡仪曲

四、人物概述

马可(1918—197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后,同年12月9日,投入一二·九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随“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内的演出,同年9月到达开封。马可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投笔从戎,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担任国军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十队指挥和音乐创作。1939 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工团工作、学习时,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采集、记录、整理了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资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1942年入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戏曲音乐的研究工作,到北京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同时参加中国音乐学院筹建工作并任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

殡仪曲

1953年6月,马可在《新观察》(第12期)著文《二人转》,在东北区代表团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演出《二人转》。他称赞《西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个是热情坦率的丫头,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为一段处理得非常细致的戏剧”。 1976年7月27日逝世。

马可的音乐作品以富有生活气息与民族色彩著称,一生写了200余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及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殡仪曲

缅怀著名作曲家马可先生音乐会

新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对我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殡仪用曲。马可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生活里少得了音乐吗?》等音乐理论书籍及200多篇论文。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殡仪用曲。1978 年,为了纪念他,人民音乐出版社编选出版了《马可歌曲选》。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