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海的丧葬习俗

  一 顺着来倒着走

  丧葬的作法,几乎一切与平时相反,顺着来倒着走。平日生活中的许多禁忌,都是从丧葬仪式来的。葬礼是人生的终结仪式,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脱离和告别。

  1 入 殓

  乌盟各旗人将死时,家人必扶之使坐,俗忌卧死。伊盟人死以后,要趁尸体软和的时候,把两臂屈在胸前,双手合什,盘腿而坐,作祈祷之状。蒙语把人死称为“成佛”,就是由此而来。保持这种姿势装进干净的自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面前摆上灵桌,点起尸灯,燃上黄香,昼夜守护,不使熄灭。还放七个饼子、五枚红枣。饼上不压花纹,面朝下扣过。把缸中的水倒掉,天窗上的顶毡盖下来。门窗堵得严严实实,切忌猫狗闯入,更怕“跳尸”。在鄂尔多斯,则降下禄马风旗(或在玛尼杆上裹以黑布),就像国葬下半旗致哀一样。

  2 出 殡

  停尸三天以后出殡的时候,不能从门上抬出。住蒙古包的,要把西南的毡子撩起,把尸体从哈那下面送出来;住板森(房子)的,要从窗户上往出抬。

  出院子的时候,也不能从豁口或院门上出,一定要从院墙上架出去,还讲究死人不许落地。山区的人们,直接把死人扶到马背上;平原的人们,直接把死人抬到车上。马背上的死人,一律驮在马外手(右边),头朝前,脸冲外,身体平躺紧贴着马背(有时也用骆驼),就像驮一条口袋一样。里手便真的有一条口袋,装满等量的石头,以便与尸体平衡。这是青海蒙古的作法。有的地方给死人披件衣服,使其坐在马背,活人骑在后面抱着他。送出去以后,这件衣服又拿了回来,必须领口朝下,从外手耷拉下来,表示一个人到了阴间。送过死人的车马,回来以后不能进浩特,马放开让它撒野,三七内不能使用。车要从左向右倒扣在隐蔽的地方,一七内不能使用。乌珠穆沁送葬的车,则要卸掉外手车头,让车轴直接着地,把车“一边倒”半扣过。背过抱过死人的人,就算倒了霉,一月之内不能回家,家人也不让他回去。就那么把死人的毡包打扫干净,在里面孤孤单单住上一个月。

  3 守 孝

  死人邀走以后,家人开始守孝。晚辈为长辈守,弟妹为兄姊守,妻子为丈夫守,丈夫却不为妻子守。守孝期限,一七、三七、七七不等,最长不超过百日大孝。

  守孝的人,当官的要去掉顶带花翎,摘掉帽缨子;为民的倘戴度帽,男的要垂下左耳扇,女的要垂下右耳扇。男女一律不扣肩头的纽扣,马蹄袖口要卷起来,腰带要缠在腰上(过去是别着的)。男的不戴图海(一种银饰件)、鼻烟壶袋;女的不戴火镰、鼻烟壶。男女一律穿黑色孝服。作媳妇的去掉头饰,用黑纱包住连垂;姑娘则不辫辫梢,或干脆把头发散开。现在有些牧区老妪,死看不惯披头散发的姑娘,骂日“恶兆头”,原因就在这里。

  守孝期间的人,见面从不问好。所以平时人骂不懂礼貌的年轻人:“你家死下人了,见面也不问好!”因为你要一问,别人势必还礼:“您好!”老人死了,自然尴尬不能回答。岂止如此,诸如唱歌跳舞、打闹说笑、坐席吃喜、抽烟喝酒也一律禁绝。一年不能进出两口,预定的婚事必须停办。遇上新年也不过。甚至不能往外借奶汁,不能大把花钱,不能做买卖,男女不能同房等等。从衣着打扮,到往来礼仪,都跟平时相反。

  4死人不走活人走

  清人罗卜桑悫丹的《蒙古风俗鉴》载:人死以后,把他抬到一座生前住过的毡包里,家人则把其余的毡包装到车上,赶着牲畜,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那毡包也同死人一起扔了。这就是死人不走活人走。《元史·祭祀志》说:“凡帝后有疾危殆,度其不可愈,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成吉思汗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只不过他后来龙体康复,才没有让养病的毡帐成为他的坟墓。

  在古老的乌珠穆沁草原,如今偶尔尚能看到这种风俗的遗迹。那里灵车一启动,人们就一起使劲,把蒙古包反向抬起,里面的人用火钳夹着火,连续三次靠近火撑,同时大叫一声“住啦”,有人便在包内洒些灰水,三日之内将此包迁到新址上去。据说以前死人不走活人走的时候,一定要迁到三个程头(路上走三天)的地方方能落脚。所以后来简化,把火钳向火撑靠近三此,暗示生火三次,在途中走了三日。苏尼特又前进一步,连火钳也不用,只把蒙古包换个地方,就表示搬走了。不过必须在送葬之人出发以后、回来之前这段短暂的时间内,把蒙古包拆卸、搬迁、搭盖的任务完成。

  科尔沁草原又有发展:老人死后,用红柳或芦苇绑个假窗户,套在真窗户外面。死人从窗户上往外抬的时候,千万不能碰着真窗户。那假窗户却同死人一起,拉到墓地上烧掉了。这假窗户,显然是一个道具,象征古代入殓死者的蒙古包,所以要同死人一起扔掉。本来还应当“死人不走活人走”的,因为居住了不能搬迁的土房,只好委屈死人让路,这是一种变通的办法。

  5丧葬的礼俗成了平日的禁忌

  丧葬礼俗既然与乎日相反,属于“非常”举措,所以自然成了平日的忌讳。脸向西北坐下,面前摆上桌子供奉,这叫倒供,是蒙古史诗中魔鬼的作法。蒙古人以偶数为吉,奇数为凶,送葬走的必须是奇数,回来是偶数(死者算一人)。春节拜年的饼子,都是六、八、十个,红枣二或四枚,只有供奉死人才能用奇数。

  锡盟有些地方,大人打骂了孩子,不让孩子把在门上哭。原来从哈那下面往外抬死人的时候,家人们就是“倚门而泣”的。这些礼俗很多,记不胜记,有时不知不觉就犯了。如不能扣碗,因为供奉死者的碗曾经扣过。不能摔瓶子,因为尸体出门(准确地说是出窗户)时要故意摔碎一只瓶子。有次我到牧区下乡,正好看见房东姑娘开窗户,就让她把我的衣服从窗户上递出来,结果让人家挨了她妈一顿骂。后来我才知道,只有死者的东西才从窗户往出拿的。

  二 鬼魂对葬礼的影响

  过去蒙古人笃信佛教,相信阴阳轮回之说。认为人死成鬼,活人必须与之划清界限,把鬼魂和尸体一起送走,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故而颇多讲究。

  1 讲究“上路鞋袜”

  蒙古人不讲究给死者铺金盖银、穿绸着缎,却一定要有一双“上路的鞋袜”。乌珠穆沁老人去世,要将浑身衣服扒光,只裹一层白布,脚上一定要穿一双新袜,防止投生的路上让蒺藜扎脚。科尔沁虽粗有寿衣,但制作不讲究。讲究的是一双底上绣有莲花的鞋子,由十八岁未破身的女儿缝成,以便穿行十八层地狱。

  2 路上灵车不停

  拉运死者的灵车,不论勒勒车或担架,尸体一抬上去赶紧就走,中途不能停留。如果有什么急事非停不可,也要将车辕颤动、担架忽扇,作继续行走之状。这样做的用意,是催死魂灵快走,不给它以彷徨后退的余地。拉车抬担架的人,在属相上一定要与死者相犯(跟婚礼正相反),据说生前跟他不对头的人干这差事最为理想。

  3 前有旗幡领路

  科尔沁在送葬的时候,要掰一枝活树条子,把一面写有六字真言的白旗缝在上面,由一个孩子擎在灵前开路。走到三叉路口或诸路交汇之处,灵柩前还有一个老汉,把黑自二米一把一把地撤下去,嘴里说道:“发白的是吉祥的路,你朝吉祥的路上走吧!”这样,前有旗幡招引,后有白米铺路,鬼魂便走不错了。

  4 入土讲究颇多

  墓地的选择,一般以背山面水、向阳低平的地方为好。这样的地方不但适合鬼魂生活,后辈儿孙也会跟着荣华富贵。如果前有崖头,后代肯定出秃子或残废人。如离大路太近,会有匪盗骚扰,家中易出乱子。

  墓地选好以后,人一死就得打墓。特别冬天地冻三尺,更要及早动手。不过,很难做到打好墓时灵车正巧赶到,所以一般要在墓底放些镰刀斧头之类刃头家伙,防止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饿鬼抢先霸占了墓穴。尸体运到以后,先把刃具取出来,把踩下的脚印扫掉,人退着走上来。如果不扫,死魂灵这玩意儿还会踏着你的脚踪跟回家来,那可就有好戏看了。乌珠穆沁一带不用穴葬,可是也要在坟场立块牌子,不让人畜践踏。

  从担架往下卸尸体时,还要不停地上下颤动。下葬时棺材大头朝北,当儿子的要往脚底扔第一锹土,人们就可以七手八脚铲土掩埋了。埋土的深浅,也有说法:如系坐棺,要看黑自之线(死者头发和脸面交界之处,俗谓头发畔),务使这条线与墓穴平齐。如系卧棺,棺的上面与墓穴平齐。如果人头的位置靠下,死人在阴间受气,活人也会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掩埋墓穴的土,不能取之于前后,只能取之于左右。前面取土,进出净是坑坑凹凹,后代一生坎坷;后面取土,挖掉靠山,后辈往往债台高筑,净吃官司,关键时刻连个出头的人也找不到。

  埋好以后,坟头起得尽量高些,再把黑自二米撒上去,将引魂旗幡插在中间,任其飘扬。其义有三:鬼魂新来乍到,容易迷路,竖它便于找到自己的阴宅。既然树起旗幡,说明有“鬼”占领,别“鬼”也就不好插足了。白色主吉,昭示守墓的鬼魂行善积德,不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如果旗幡长成大树,这家就会兴旺发达,后福无穷。

  5 返程不走原路

  遂葬的人马车乘,返回时不走原路,一定要迂回曲折,绕道丽行,蓄意摆脱鬼魂,不使跟回家来。反正你已是另一世界的人了,见鬼去吧!

  6接受“水火之净”

  一二四五年意大利人柏朗嘉宾出使蒙古的时候,曾亲眼目睹:“死者的家属及所有那些居住在他们幕帐中的人都必须允许对他们进行火净仪式。这种净礼按如下方式进行:首先点燃两堆篝火,再往火堆旁插两杆长矛,矛尖拴一根绳子,绳索上再拴几片挺拔织物布片,受净化的人、牲畜和幕帐都要从两堆火之间的这根绳子和上面拴着的布片下通过。有两位妇女分别立于火堆的两旁,不断向火堆泼水和朗诵某种悲歌……”

  这就是“水火之净”的源头,一直到现在,送葬的人们回来,都要在蒙古包外燃起两堆篝火,让人马都从浓烟滚滚的火中穿行而过,据说那些鬼魂怕火燎了毛,就这样被挡在门外。这是普遍的作法,各地在执行中有了一些变异。巴林人在院门外放一盆清水,用火煨着。送葬的人回来,用右手无名指在水里蘸一下,再向火上一弹,就可以进家。科尔沁人则在水里洗过手,再在火上烤一烤,然后回家吃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