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丧葬习俗

  在甘肃省武威市流传着一种丧葬习俗,在武威市凉州区的张义镇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天祝县的大红沟、哈溪等乡镇,保存的比较完整。这套仪程,起于何时,如何发展的,待民俗专家考证。当地有传承六世以上的道士(当地人尊称为道爷)家庭,可见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重点,在于探讨该仪程对于逝者亲属乃至参与该丧葬议程的所有人的心理学意义。

  重要亲人亡故,是悲伤的。我们和亲人共同的生活,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觉得不够的。所以,亲人去世,我们都会留恋、不舍,甚至悲痛。高寿的古稀老人,乃至耄耋之年的老人去世,可谓喜丧,但亲人们仍然是不舍的,是眷恋的。而还有很多人在寿数不算高时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亲人而去,这必然给亲人带来遗憾、悲痛,甚至是创伤。

  怎样抚平亲人们悲痛的情绪?怎样预防和治疗因痛失亲人而造成的精神创伤?在没有心理学家在场,甚至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时,武威当地一带的丧葬文化,成功的做到了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说,该地域流传的丧葬文化仪程,就是一次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凡参与者皆可从中受益。

  笔者从小到大参加过很多次该地的葬礼,回想少年懵懂无知时最早的记忆到如今人到中年的深刻体会。结合本人从事的心理咨询师工作,对该仪程的心理学价值进行剖析。

  我认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信仰实际上就是祖先崇拜,故“国之大事,唯戎与祀”(《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我们相信“祭如在”(《论语·八佾》)就是孝道中好的体现。我们当然还相信灵魂不灭,亲人去世了,但他们的灵魂只是离开了这个肉体,是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和人间社会类似的生活,而且我们希望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过得更好,并且有能力护佑后代子孙。

  武威当地一带的丧葬议程,其主旨是围绕着上述认识展开的。

  一套完整的葬礼,所有议程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来分,在三到七天的时间里,大约要进行20多项,核心内容是超度逝者,这里不一一烦述。笔者只取其中几个环节从心理学意义进行分析。

  一、起东和请客。起东就是逝者家属邀请村人组成“东家”团队,协助逝者家属办好葬礼。这个过程是体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支持价值,某家里有人去世了,无论平素里这家人邻里关系如何,丧事是一定会有人协助办理的,一部分平日里不和睦的纠纷也可以借此得到化解。

  请客也是一样,这是和自己家庭有亲缘关系的亲属的一次广泛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迁徙。亲缘关系从地理上相隔的远了,联系自然也就少了。但重要亲人亡故,无论相隔千山万水,总是要去吊唁的,这既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鼓励和支持。亲缘关系的维持,通过丧葬获得了发展。中国人很重视血缘关系,有“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的说法,因此在丧葬活动中,堂亲的作用和参与程度也是最为重要的。

  二、哭灵。是前来吊唁者表达哀思的时刻,有亲友来祭奠,逝者子女等近亲属应该在灵堂守灵,并在吊唁者祭奠时放声哭泣。吊唁者也可以哭泣,有很多心中有烦恼的吊唁者,可以借此机会在逝者灵堂放声大哭,将自己的悲伤充分的表达出来。莎士比亚说:“悲伤如说不出口,就会向负荷过重的心窃窃私语,而令其破碎。”面对悲伤,在合适的地点向合适的对象充分表达就会得到很好的疗愈。

  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位中年妇女背负着自身沉重的负担来到这位逝者的灵堂吊唁,逝者可能是她的亲戚,也可能是她的邻居,此时他们直接的关系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看到逝者的遗像和棺木、燃起祭奠的烧纸、看到跳动的火焰、冉冉的烟雾升起。此时逝者的孝子们在他跪下祭拜时放声哭泣,她内心的悲伤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于是她也开始放声痛哭,一边哭还可以一边把心中的烦恼向逝者或自己已逝去的重要亲人哭诉,因为今天,她可以托付这位逝者在到达另一个世界后,去转达自己对过去已逝去的亲人的告白。一番痛哭后,旁边的其他客人们会上前劝解,将哭灵者带离灵堂,逐渐抚慰其剧烈的情绪。等到她完全停止了哭泣,一次宣泄疗法的心理治疗其实已经完整的完成了,其效果可能和一个优秀的咨询师的治疗是一样的。

  三、撒灯。其宗教目的是为逝者照亮前行的路。夜幕降临,亲友和村人手持火把,跟随道士在去往墓地的方向边走边撒燃烧的木屑于路旁。此时往往有很多村上的小孩子参与,参与点火和撒水撒米的活动。一路上道士吹吹打打,黑暗中路旁燃烧的木屑、手持火把一字长蛇阵游动的人群、参与者的欢声笑语从家门口一直到村外的某个开阔处。经次一项,葬礼的悲伤气氛渐渐散去,后面的活动会越来越轻松活泼。

  四、跑五落(lao)。寿数较高的逝者,可享受跑五落的待遇。在正对灵堂不远的地方搭建一个台子,用于道士诵经。场地四角摆放四个大圆桌,用于摆放跑五落用的神位和灯。灯是用碗和蜡烛做成的,在碗的周围贴上纸做的莲花瓣,在碗中间放上蜡烛,莲花灯碗便做好了。跑五落每人手拿两支灯碗。随道士吹奏的乐曲踏十字步,告诉逝者,他的亲人、邻居都在欢送他,请他安心上路。活动全程在道士的唢呐声、鼓声、钹声、锣声和诵经声中进行。乐曲往往是平和的和欢快的,一扫悲伤压抑的气氛。跑五落是由一位道士手持纸幡引导在前,众男男女女跟随于后,有 “蛇抱九蛋”等很多种有趣的队形,看似混乱却有秩序,乐曲声从舒缓到欢快,由欢快再到舒缓,人们踏歌而行,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陶渊明的挽歌中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达的是对死亡洒脱的心态。通过在丧葬中安排这样快乐的活动,帮助生者和逝者处理好了离别关系,痛失亲人的生者此时已然接受:我的亲人离开我了,但他会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我们的精神面貌。

  五、报恩。报恩是必不可少的,体现的是直系亲属晚辈们对逝者的感恩,感谢逝者的养育之恩、关怀之恩、帮助之恩。所以参加报恩活动的不仅仅是逝者的子女,还有侄孙辈和外甥甚至是弟弟妹妹等。报恩用一大条白布,一端放在道士念经的桌子上,另一端放在棺材的上面,报恩者跪在布的下面。道士在台上念经,报恩者跪在布下面向棺材以表示对逝者的感恩;道士诵经并将写有报恩者姓名的一人一份的黄表进行诵读和传递,以便让逝者知道都有哪些亲人来向自己报恩了。作为参与报恩的亲人们,通过形式上的报恩,对逝者的眷恋进一步的放下了,人们相信逝者收到了我们的心意,我们从宗教议程上报答了他对我们的恩情。

  六、跑桥。跑桥是当地很重要也很独特的丧葬仪式。为什么要跑桥?这个“桥”指的是“奈何桥”,在道教传说中,奈何桥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有位叫孟婆的女神,鬼魂到这里时,孟婆给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令他遗忘前世记忆,好转世投胎。跑桥是因为怕逝者在奈何桥上一个人害怕、孤单,所以晚辈们通过“跑桥”这样一种仪式来陪逝者一起过奈何桥。

  跑桥所用的桥,过去是用两组长条板凳搭建起来的,现在则是由道士带来的制作好的两组桥型铁架,大概奈何桥也与时俱进,成了高等级公路桥了。桥要摆放在离灵堂不远的地方,逝者的子女们要跪在桥的四角并且每人端一碗饭祭奠,按照人间的惯例为逝者打通前进路上的关卡。

  跑桥时首先由一位道士手持纸幡走在前面,后面就是逝者的孝子孝孙和男性的晚辈们。其他道士在边上吹着唢呐、敲锣打鼓诵着经文。大家要紧跟着领队的道士,他走边走、他停边停,他跑则大家紧跟着要跑起来,而且节奏会越来越快,乐曲声音也越来越大,因为逝者正在过桥,要一鼓作气。常常有跟不上道士节奏跑乱了的,则会引起围观者的哄笑声。此时此刻,鼓声、唢呐声和围观者的笑声都混在一起,热闹非凡。跑桥是个体力活,所以都是由年轻的道士领着年轻的男性晚辈们来完成。孝顺的子侄辈们陪伴逝者通过了奈何桥,便相信他已经忘却了今世的烦恼和一切,依自己的造化进入了下一个轮回里。

  七、拜台。拜台是当地丧葬过程中比较隆重的仪式,拜台所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来参加葬礼的晚辈和同辈的多少,体现的是家族的大小和逝者的威望。时间短的持续两个小时,时间长的要五个小时左右。在道士的乐曲中,逝者的晚辈和同辈,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到台前向逝者行叩拜大礼。哪怕是刚满月的孩子都可让大人抱着拜台。就这样一个一组或多人一组不停的拜下去,直到所有的人都拜完。

  拜台同样是和逝者进行告别的重要仪式,通过拜台,参与拜台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逝者的感情,也是再次的向逝者告别。

  限于篇幅,其他活动就不一一详述了。拜台后还有送纸货,是把为逝者准备的童男女、牛马以及的各种生活用具(当然都是纸做的)全部烧掉,相信这些东西都会在逝者阴间的家中成为实实在在的仆役、牛马和用具。

  还有验棺,是邀请逝者的娘家人或者舅舅家的人要检验过棺内并亲手钉下棺木上的木楔,表示与逝者的生命诞生最为重要的亲人接受了逝者的死亡,也接受了逝者子女为逝者生前和生后所做的一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基于对死亡的理解,发展出了一整套严谨、高度仪式化的丧葬形式。这个过程的价值之一,是处理了生者与死者的离别、处理了单个家庭与聚居村落的关系、也处理了个人与有亲缘关系的家族群体的关系。通过理想化的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眷恋和遗憾,也都转化成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逝者已经远去了,生活,要更好的继续。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