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用品(骨灰盒哪种的对后代好)

古代喪葬講究事死如生,用以陪葬的器物用品繁複多樣。根據現有文獻和出土材料來看,上古時期的殉葬品,除了常見的金銀玉器、車馬兵器、日用器物、植物草本以外,還有水果和乾果。

中國傳統重視孝道,《論語》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0] 生養死葬是孝的表現。孟子以辦理喪事為大事,提出要尤其認真對待。儒家所謂五禮,凶禮即為其一。古人崇尚隆喪厚葬,與祭禮和葬禮相關的記載相當多,今本《儀禮》十七篇,其中談及喪葬禮儀的就有好幾篇,如〈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歸根究柢,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親人謝世,子孫以神明奉之,以生人器物陪葬,仍然擔心「竹不成用,瓦不成味」。[1] 有能力者,則務求「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2] 古人雖然不以陽界與陰間為同等的空間概念,但往往以人間的認知投射到死後世界,希望往生者得到生前的所享所用,是故殉葬之「衣衾必多,文繡必繁」。[3] 在這種觀念下,以食用的果類陪葬,便不以為奇了。

以果品殉葬的做法,與使用果品祭祀的文化息息相關。古人很早便認識到果類的益處。《素問.藏氣法時論》論膳食配搭,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4] 提到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各有其用,宜當和合其氣味來食用。其中的五果,唐代王冰說是桃、李、杏、栗、棗五種果實。早於春秋戰國,人們便有以果品祭祀先王祖上的習俗。王充《論衡》引《禮》佚文說︰「侍食於君,君使之祭,然後飲食之。」[5] 古人飲食之前,先給祖先上供,然後才會食用。

根據記載,上古有專門負責祭祀食品的職司,其所掌食品就包括果類。《周禮.天官冢宰》載︰「籩人一職,掌四籩之實。」籩是竹器,四籩是四種盛有薦獻食物的竹器,分別是朝事之籩、饋食之籩、加籩和羞籩,其中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乾橑、榛實」,鄭玄注曰︰「饋食,薦孰也。今吉禮存者,《特牲》、《少牢》,諸侯之大夫士祭禮也。不祼、不薦血腥,而自薦孰始,是以皆云饋食之禮。」[6] 饋食是獻納熟食的祭禮,所薦食品都是果類,其中乾橑是乾梅,榛實是榛子的果仁。《儀禮.特牲饋食禮》載︰「祝贊籩祭。」鄭注曰︰「籩祭,棗栗之祭也,其祭之亦於豆祭。」[7] 也提到棗栗用於祭祀之禮。此外又有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齍盛」,[8] 其職乃率領下屬耕作王田,按時進獻黍稷糧食,以供祭祀。祭祀所用者,「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9] 即香蒿茅草和野生的瓜果。

《韓非子》與《孔子家語》有一段關於孔子論桃祭的故事。魯哀公賜孔子桃子和黍飯,孔子先吃黍飯,再吃桃子,旁邊的人看見了都笑他,孔子說︰「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之聞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10] 「果蓏」就是瓜果,孔子所謂「果蓏有六」,具體指哪六種瓜果,暫不可知。孔子這裡的意思,不是說桃子不能用於祭祀,只是桃子最為下等,不能用來祭祀先王,一般的祭祀,還是用得上(上文所談饋食之祭就包括桃子)。孔子對飲食和祭祀特別講究。王充曾經評論這段故事,以為孔子「可謂得食序矣」。[11]

古代又有所謂瓜祭。《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曾孫壽考,受天之祜。」記載了以瓜祭祀先祖的習俗。鄭箋云︰「獻瓜菹于先祖者,順孝子之心也,孝子則獲福。」「瓜菹」,孔穎達說是「剝削淹漬以為菹」,也就是腌製過的酸瓜。鄭玄認為獻瓜予先祖是孝的表現,子孫也能因此得到庇佑。[12] 《禮記.玉藻》說:「瓜祭上環,食中,棄所操。」孔穎達云︰「瓜祭上環,食瓜亦祭先也。」[13] 在瓜中間橫切,切面如環。古人以瓜的上半端,也就是瓜蒂的部分來祭祀,食用則取其中端,所謂「棄所操」,意思是瓜果下端的脫花處棄掉不吃。《論語.鄉黨》有「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的記載,也提到瓜祭,不過這個「瓜祭」,有些版本作「必祭」,有學者以為當以「必祭」為是。[14] 姑勿論《論語》的文本問題,古代的確奉行瓜祭,而且方法甚為講究。

果品施於祭祀,不但見於文獻記載,出土標本的發現,也印證了這種葬俗。1956年至1958年間,河南信陽市北長台關發現兩座漢墓,出土物品中有大量植物和果品殘留物,包括花椒、松塔、柿核、栗子、樹葉、杏核、棗核、葫蘆子、小米、梅核,其中栗子、杏核和梅核尤其多,達一百多至數百顆不等。[15] 裴明相從果品的成熟季節推斷,信陽楚墓的下窆時間當在秋季,而果品的使用正與禮制有關。[16] 1965年冬,湖北荊州漳河水庫修建渠道,發現大中小型墓葬五十五座,省文物部門組織隊伍,重點發掘望山一至四號墓,以及沙冢一至四號墓。這些墓的年代不一,大抵屬於戰國中晚期墓葬。其中望山楚墓出土大量植物標本,經科學鑒定,確定有九種果核和果皮,包括花椒、毛桃、芸豆、棗、板栗、梅、李、橙。鑒定人員無法斷定此批果類到底全由人工種植,還是有部分屬於野生,但從該些標本可知,楚國貴族在戰國時期已經食用水果,也應該掌握了果品的種植方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指出,望山楚墓的植物標本反映了當時農業、種植業的發達程度。[17]

長沙馬王堆漢墓亦是果品標本出土數量特多的一例。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工作開始,其一號墓出土了數量極多的農產品,據鑒定計有十七種,其中瓜果類就有甜瓜、棗、梨、梅、楊梅,單是棗果就出土了963顆。[18] 楊梅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迄今為止,楊梅不見於先秦文獻。西漢陸賈撰有《南越行紀》一書,今已散佚,清人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輯有殘文。輯本有云︰「羅浮山頂有胡楊梅,山桃繞其際。」[19] 這是今存最早關於楊梅的記錄。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C14實驗室測定,馬王堆一號漢墓斷代為公元前165±85年至公元前145±80年,即屬於西漢前期的墓葬。[20] 若然以上資料年代不誤,則楊梅最早的文獻和實物支持都出現在漢初。

下葬用品

馬王堆漢墓出土棗核。(圖片引自《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動植物標本的研究》)

下葬用品

馬王堆漢墓出土楊梅。(來源同上)

出土墓葬中,果品殘留物屢見不鮮,如果把這些發現綜合起來,當能加深我們對上古植物分布和種植地區的認知。以板栗為例,除上述望山楚墓和信陽漢墓外,板栗還見於西安理工大學漢墓群九號東漢墓、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北京大葆台漢墓、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成都鳳凰山西漢木槨墓、湖北光化五座墳西漢墓群、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等。秦博、高博等學者根據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發現的板栗標本,指出這兩個地區在漢代盛產板栗,是很科學的推斷。[21] 除了板栗,結合現有的文本和出土材料,全面考察墓葬植物和果品,對了解上古的樹種歷史會有相當裨益。

作者︰黃啟深

聯絡方法︰ worldcall29@hotmail.com

[0]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卷二,頁16。

[1]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卷八,頁265。

[2]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卷六,頁353。

[3]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卷六,頁156。

[4] 王冰注、林億等校︰《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七,頁126。

[5]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卷二十五,頁1067。

[6]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卷五,頁134-135。

[7]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卷四十五,頁865。

[8] 《周禮注疏》,卷四,頁96。

[9] 《周禮注疏》,卷四,頁97-98。

[10]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卷十二,頁299。

[11] 《論衡校釋》,卷三十,頁1197。

[12] 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卷十三,頁828。

[13] 《禮記正義》,卷三十,頁918-919。

[14] 參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卷二十,頁700-702。

[15] 參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頁68、116。

[16] 裴明相︰〈果品與祭祀——從信陽楚墓出土植物種子遺骸談起〉,載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2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64-166。

[17] 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頁344-347。

[18] 參湖南農學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動植物標本的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 1978年),9-16。

[19] 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2冊(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頁1482。

[20]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頁156。

[21] 秦博、高博等︰〈隨州周家寨漢墓M8出土植物遺存的研究〉,《南方文物》第3期(2017年),頁163。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