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旅游区( 殡仪馆旅游)

贵阳6位消防员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生命,遗体残缺不全,经过3天的遗体重塑,6位英雄在这里以最好的状态与战友亲朋进行了最后的告别;接运逝者遗体到这里,不能抬时就背,不能背时就抱,时常累得满头大汗……

这里是生命的终点站——贵阳市景云山殡仪馆,每天都有一群“送终使者”在默默付出,让每一位逝者庄重体面的离开这个世界。今天,都市新闻记者走近这群平凡而崇高的“送终使者”,探访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故事。

接运员 接运遗体常累得满头大汗

今年35岁的闫文刚奔波于遗体接运一线已经6年多了。一直以来,如何防范自己有可能被感染风险是他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作为最早接触逝者遗体的接运员,逝者因为什么原因过世、是否残留危险病菌、是否存在传染病史,都是未知之数。但他却不能退缩,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严密防护,最大可能保障自己和家人不受感染的风险。“我们现在出车,都会做好各项准备,防护服、手套、消毒液等等都是常备品。”

殡仪馆旅游

闫文刚准备出车

如今是冬季,出车的次数就比较多。最多的一个班,一天24小时闫文刚和同事往返贵阳市区20多趟,基本都是两个人换着在车上休息,等到了现场再一起抬运遗体,饭都没时间吃上一口。此外,虽说是上5天休4天,但电话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一有工作就要第一时间来单位。“刚开始不习惯,一到冬天就特别挣扎,往往下班回家后,被窝还没睡热和,工作电话就来了。”闫文刚说,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毕竟干好本职工作是第一位的。

有一次,闫文刚和同事接到任务,需要前往贵阳郊区的某处山上,接运走失人员遗体。等他们到了现场,才发现由于人迹罕至,根本没有路,车子无法开到指定地点,只好买来工具,一边开路一边慢慢向上前行。“整个路程也就两公里左右,但由于路不好走且要上山下山,整个接运过程花费了3个多小时。”闫文刚说,当他们把遗体安全送到车上时,附近的围观村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却感到非常值得。

回忆起工作时的种种场景,闫文刚感慨道,“遇到遗体不能抬的时候就背,不能背的时候就抱,再累再辛苦,也要把逝者送去人生的终点站。”

在他看来,做好遗体接运员,不仅需要体力和胆量,责任和温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命很脆弱,我们要珍惜当下和身边人。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好好干,才能让逝者家属得到更多慰藉。”

化妆师 让逝者“安详”地离去

12月20日,景云厅后的化妆间休息室,现年30岁的黎文和31岁的韩昌龙,正准备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他俩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葬管理专业的师兄弟,分别入行9年和10年。

“我们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是上24小时休48小时,一个班有两个人搭档。”说罢,两人已经穿戴好了白大褂、手套、口罩等,来到了旁边的化妆间。这是一间20来个平米的房子,里面有一张不锈钢床用于停放遗体,正前方就是摆放着消毒药剂、化妆用具、人体模型等的工作台。

将人体模型摆放妥当后,黎文打开化妆箱,拿出一把毛刷准备打粉底,韩昌龙则在一旁调试化妆颜料。颜色是他们根据逝者面部状况调制的,大部分时候是肉色、大红色的油彩混合,前者打底,后者点在双颊及下巴处。清洁梳头、整衣带帽、粉底腮红、描眉画唇……一系列工序在20分钟内便熟练地完成了。

殡仪馆旅游

韩昌龙模拟化妆流程

“常规遗体是这么化妆的,但特殊遗体需要处理的时间和工序要更复杂更长。”两人回忆道,那是一具溺亡的遗体,在水里面也不知道泡了多久,送来的时候,整个身体都已经高度肿胀,四肢是正常情况下的几倍。当时他们先很小心地脱去逝者身上的湿衣服,然后用绷带将全身缠绕成正常大小后,再为他穿上亲属准备好的衣物。接下来的化妆环节更是小心翼翼,因为稍不注意就会把皮肤弄破。最终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成功地给逝者化好妆。看到逝者安详的面容,其亲属不停地道谢。两人虽然身心疲惫,但心里觉得特别值得。

繁忙的时候,黎文和韩昌龙最多一个班处理过10来具遗体,往往饭都顾不上吃。为了保持工作状态,往往都是在工作间隙的时候,互相换着抽空眯一下,等工作来了再起身接着干。

“正是因为工作性质特殊,往往就疏忽了对家人的照顾,心里常常感到很歉疚。”黎文说妻子王翠也是化妆师,两人都是重庆人且身在异乡,父母都不在身边,忙时甚至要在单位上交接刚满4岁的小女儿。而韩昌龙虽是贵州金沙人,但也只能在每年5天的年休假时,才能回家看望父母和两个儿女。

黎文说,他们最怕见到因煤气、车祸、溺亡、跳楼等非正常情况死亡的逝者。每每看到悲痛欲绝的逝者亲属们,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生死的选择没有后悔药可吃,希望每个人都要爱惜生命,千万不要因疏忽大意、一时激动而造成悲剧发生。为了爱你的家人,能够健康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引导员 心怀敬畏才能做好“送别”

现年45岁的刘敏像往常一样,正在给丧属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和费用核算。入行20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接待岗位的第一线。“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师傅喊我揭下遗体上的基本情况单子,我简直害怕得不行。”刘敏回忆道,当时她手一直颤抖着,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冷汗竟打湿了后背,但还是咬牙揭下单子,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内心的恐惧。

如今,刘敏早已不是刚出校园的小女孩,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殡葬人。在她看来,殡仪服务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分离之痛总是与嘈杂混乱相伴相随。尤其在引导环节,每每面对悲痛欲绝的逝者亲属,必须准确把握服务态度。在不能有笑容的同时,要尽力做到细致周到,学会换位思考。

殡仪馆旅游

刘敏给丧属填写基本信息

刘敏说,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她对生命也是愈发敬畏,深知只有做好自身的接待工作,顺利完成每一项环节,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送别。

“工作这么多年来,大部分的逝者家属都是非常通情达理的,其中来自台湾的老夫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刘敏回忆道,接待填单、说明费用、告别仪式、遗体火化,她全程参与了整个过程。原本,这对70多岁夫妻和亲朋好友一起参团来贵阳旅游的,不想因为突发疾病,老先生在途中意外离世,就被送到了景云山殡仪馆。“一切工作完毕后,老婆婆强忍泪水和悲伤,不断地对我鞠躬道谢。第一次遇到如此感人的场景,当时都不知道手该往哪放了。经过这件事之后,对于这份工作的认同感更深了。”

引导员陈琛今年33岁,陕西西安人,从业已经14年。他曾为一名因白血病去世的6岁儿童举行过遗体告别仪式。“看到小朋友的遗体躺在冰棺中,周围放满了家人拿来的玩具和零食,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陈琛说,虽然见惯了死亡,却尤其见不得白发人送黑发人,每次遇到都是揪心地疼,所以对于自己不在身边的孩子,只要休息时就会回西安陪伴看望,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美好。

亲自参与的一起消防员遗体复原,尤其让陈琛终生难忘。那是一次重大爆炸事故,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6位消防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英雄们的遗体送来馆内后,见惯生死的工作人员们都被他们面目全非、残缺不全的肢体震撼到了。

陈琛动情地说,当时消防队和家属对于遗体复原没有特殊要求,但作为殡葬人,大家觉得必须尽心尽力来帮他们复原,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不眠不休,抓紧每分每秒为遗体进行重塑。最终经过3天的紧张修复,大家累得直不起腰来,6名消防员终于以最好的状态与战友亲朋进行了最后的告别。

殡仪馆旅游

黎文、王翠夫妇,从业以来首次搭档

“从没想过离开这个行业,只希望越干越好。”一路走来,陈琛经常通过自学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逝者得到细腻温暖的服务。

现在这份工作,对于陈琛和同事们而言都已是终生的事业。“尊重死亡,就是敬畏生命。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个逝者都能安详而庄重的告别!”

都市新闻

记者 陈龙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