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原标题:消失的牛巷小学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消失的放牛巷小学

  王小迟

  在重庆市市中区,和平路上端,金汤街,领事巷侧面,有条小巷,叫放牛巷。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旧时,因南纪门有一宰牛场。各地牛贩子从重庆周边农村,或远至川西坝子贩来肉牛,宰杀前就散放在这里,久而久之,这条无名小巷就有了名字,放牛巷,在这条巷子周围的街道小巷,都是挺有名,有来头的。

  固若金汤的金汤街,通向远方的城门通远门,重庆开埠后设有外国使团的领事巷,明清设驿站为过往马帮钉马蹄掌而得名的马蹄街,明吏部尚书蹇义宅子叫天官府,有民国初年设军火府而得名的火药局街……

  这些地名,历史悠久,又有出处,可考可查,名字响亮,而放牛巷夹在其中,太平常,太草根了。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借问学堂何处有,路人遥指放牛巷。而就在这条平常的放牛巷,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两所学校,一所是市中区团校,另一所,就是我启蒙母校,放牛巷小学,地址,放牛巷67号。

  我是在市中区人和街上的人和街幼儿园,本可以直升人和街小学,因父母工作关系,却上了放牛巷小学,1962年秋入学。当时还要入学考试,我的外婆不晓得从那里得到消息,入学考试算术背1到50,语文考试是党的主席是毛主席,国家主席刘主席。在家背了许久,总算背熟,考试顺利。

  记得放牛巷小学大门挺大挺高,要上十几步石台阶,对面有一个老虎灶。校舍是旧时一个地主的大宅子。解放后被政府没收并改为小学校,1960—1961年间,市中区教育局搞个什么改革(那时不叫改革,是叫其他什么),把放牛巷小学每个年级定为两个班。由以前小学6年改为5年一贯制。除新生招生控制以外,其他以前的高年级一律并班,年龄大点的分流到附近金马寺小学,水市巷小学等周边小学。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61年62年新招学生多数是区政府、区委、区级机关的子女,给人以干部子弟学校的印象。类似解放初期人民小学一样,当时人民小学于供刘、邓以及西南公署、市委、市政府、市委机关子女入学,一般百姓在中四路小学、曾家岩小学。现在人民小学校门口仍有红五星,是解放军头上帽徽的红五星。50到60年代,市中区好的小学分别是人民小学、人和街小学、巴蜀小学、放牛巷小学。

  我在这所小学一共上了四年,1962年入学,1966年结束,不是我不愿上学,而是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虽短短四年,但是我启蒙的四年,真正学习的四年,长知识的四年,天真烂漫的四年。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校长姓谷,即严厉又慈祥,我们那时候小,不容易见到他,只有升旗或开大会,能远远见到他。今仍健在,已是耄耋老人。教过我的老师有熊老师、杜老师、朱老师、周老师和文老师。

  杜老师是算术老师,她上课我最喜欢,因为我算术成绩一直不错,都在前几名,老师抽同学发言,我会积极举手。熊老师教语文,很年轻,只比我们大十几岁,国脸,长辫,讲课生动有趣,一篇《欧阳海之歌》的课文朗读,听得同学们眼泪汪汪。

  朱老师是三年级开始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很严厉,上课时经常用黑板刷子敲打讲桌,把粉笔头掷于地上,嘴里念叨,你们这些娃儿不好好读书,看你们以后怎样毕业,造孽哟。现在看来,其实她真是恨铁不成钢呀。

  周老师是教唱歌的,她小儿子还是我要好的发小,但我最怵她的课,儿时不喜欢唱歌,每周只一节唱歌课都不愿意上,怕兮兮的,她凶起来不说话,把风琴盖子一关,一言不发,然后告诉班主任。文老师是体育老师,好耍,最好耍了,儿童天性,蹦蹦跳跳,上体育课当放风。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60年代小学,条件糟糕,这所学校又是地主老房子改造的,老旧房子、木楼板、转角木梯、青瓦、大朝门。楼板踩上去叽叽喳喳的声音。耗子、蚊子多得很,记得二年级上课总闻到一股臭味,先以为是哪个同学流尿了,后来熊老师带我们东找西找,才在楼梯夹缝中找到一个死耗子。

  冬天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在教室里干冷,一节课下来,小手小脚都冻僵了,下课后,男同学就玩“挤油渣”游戏,一个同学贴背靠在墙角,其他同学一个换一个挤他,这样会热呼点。女同学就跳绳,跳橡筋绳“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最开心是上体育课,可以打乒乓、玩球、逗宝气,最多是自由活动野跑。

  夏天,学校要求睡午觉,我们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只好提前来上学,半个小时午觉实际只是趴在桌子上静息,也有同学睡着了,鼾声阵阵,醒来时梦口水流下,打湿课桌。一天七节课,上下午课间都做眼保健操。至今我眼晴好,恐怕和那时认真做眼保健操分不开。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那时候真是同桌,长桌子、长板凳,不像现在单桌单椅,那只能叫同窗。同桌有男有女,如果是男女同桌,必须画三八线,如果其中一个起来发言,另一个要小心摔倒,四年小学时光,同桌只记得大队长,她是老红军的女儿,北方人,高个、大眼、长辫,小学一年级同桌到三年级,后她转学去沙坪坝了。

  还有一个同学成绩很好,家住十二中附近,每天放学我们一超穿过至圣宫,在川剧团门口分手,她下陡梯坎过马路,我上金汤街出通远门回家。

  小学的课外活动很丰富,也许是区重点实验小学的原因,去大田湾体育场学习海军旗语,并参加比赛,到南山文峰塔下参加劳动、拔萝卜、爬黄山、南山搞登山比赛,在大礼堂参加文艺节目演出,大合唱、诗朗颂,特别记得为了支持非洲人民,还有一首歌叫黑非洲,“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乡在黑非洲,黑非洲,黑非洲,黑暗重重无尽头……”,春游去动物园,秋游在枇杷山公园、鹅岭公园。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当然,最多的是去唯一电影院看电影,二年级我们排练新疆舞,我已经是中队长,文体委员,但因服装没法解决,不像现在,老师就喊家长买,熊老师就叫女同学回家,把家里(包单)布拿来,用针缝一下,做成裙子,(包单)布又重又长,又是不同白色,又不能裁剪,因为那时买这些布料还要布票,但做成裙子还是可以看,打成个红脸脸,乖!还得了学校第一名。

  那年代,加入少先队是光荣的,但又是困难的,一年级看这位同学是不是品学皆优,然后当预备队员,第二年经同学推荐参加少先队,我是二年级入队的,天天想做好事,路上捡到一分钱交老师。之后我升为一根杠小队长,两根杠中队长,可惜红领巾和中队长臂章遗失,只保留1年级到4年级小学成绩册。加入少先队是幸福的、光荣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好珍贵。

  那年代,老师真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并且从来没有被“挂历”过。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

驻呼学生将分流返乡(网络配图 侵删)

  今年是我小学毕业50周年,(因文化大革命,没读上五年级,算结业吧)。时间过得真快,白驹过隙,怀念那天真烂漫的岁月,怀念那无忧无愁的学习生活,写上这些文字,向健在的校长、老师、同学问好,向已离开我们的学友致敬。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