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么办

原标题:只有挖掘了英国的黑人历史,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伯陵说: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

  这就是增殖自身,

  获取剩余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家也是资本的打工人。

  1

  自从去年底开始,毛主席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断火起来了,我们之前也说过一次,现在来重温一下:

  “资本主义是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的财富,而积累资本资产的,他们敢于侵略谁呀,不被侵略就阿弥陀佛了,他们只能是联合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和压迫本民族广大的人民百姓,或者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那贪得无厌的私利。”

  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毛主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简而言之就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再说的直白一点,资本主义是资本当家作主的主义,目的就是资本增殖,榨取更大的剩余价值。

  打响资本主义第一炮的是英国,我们就以英国为例,说说资本主义是怎样发达起来的。

  想让资本当家作主,首先要抢班夺权。

  相当于明朝的万历、天启年间,英国也是国王独揽大权的国家,詹姆斯一世号称自己的统治是上帝的意志,并且说国王不受法律约束,和中国的“君权神授”如出一辙。

  所以说,倒回几百年前,谁也别标榜民主自由,大家都是一样的,谁都不比谁高贵。

  那时候的英国国王,可以随意给老百姓加税,或者赏赐亲信工商业专卖权来敛财,甚至可以开动小脑筋,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苛捐杂税,摊派给英国资本家和人民,比如骑士捐、船税等等。

  由于国王的权力太大,伤了资本家的利益和感情:“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分手吧,我们再也不做舔狗了。

  于是资本家组成的议会起来闹事,要和国王理论一番,但是国王是英国法定的统治者呀,资本家算啥,议会又算啥,直接解散拉倒。

  也就是说,当时的英国资本家只有资本,没有主义。

  直到1642年,英国接连爆发两次内战,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都被卷入其中,权力的天平开始向资本倾斜。

  英国内战主要分两大阵营。

  第一个阵营成员主要是国王和世袭旧贵族,第二个阵营成员是在大航海中赚到钱的资本家、支持资本增殖的新贵族、以及依附于大资本家的小资产阶级。

  这两大阵营还有代号,那些追随国王的旧贵族戴着披肩假发,叫做骑士党,而拥护资本家议会的人把头发剪成圆形,叫做圆颅党。

  从此,他们开始了长年累月的厮杀,胜利者将获得英国的最高权力,以及英国内外政策的主导权,彻底改变英国的前进方向。

  到了1646年,相当于中国清朝入关的两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首领之一的克伦威尔,率领“新模范军”击败国王军队,赢得英国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但是由于资本家的议会里派别太多,每天吵的一塌糊涂,很多事情都不能达成共识。

  于是在第二年底,被囚禁的国王查理一世趁机暴动,想联合亲信夺回权力,结果又被克伦威尔击败。

  有了两次内战的军功权威,议会里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长老派被清洗,而克伦威尔的独立派控制了议会,于1649年1月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随后宣布英国是共和国。

  王权一败涂地,资本的力量初露峥嵘。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查理一世在断头台

  经过数年内战的博弈,国王和旧贵族的土地都被没收拍卖,买家正是资本家和新贵族,而且他们服兵役和缴税的义务也被废除,议会撤销一切禁止圈地的法令。

  英国的资产阶级基本得到国家政权,而且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财富转移,发了一笔战争财。

  至此,英国资本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整个国家机器,变成为资本服务的工具。

  此后几十年,英国的新旧势力反复较量了几次,君主制度也复辟了,直到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发动政变,把想夺回权力的詹姆士二世赶下王位,册立其女玛丽为英国女王,正式完成抢班夺权的大业。

  这就是所谓的光荣革命。

  资本家组成的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废除任何法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组建军队,后来推出《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颁布的法令必须经过大臣签字,才能生效发布。

  这两个法案的指向性非常明显,主要目的是剥夺国王最后的权力,做一个慈眉善目的吉祥物就可以了,其他的事别瞎操心。

  让吃瓜群众操碎了心的吉祥物王室,就这样诞生了。

  这里要说句题外话,为什么近代中国不能走君宪道路呢?

  因为中国的皇帝权力太大,除非彻底推翻皇帝制度,否则几乎不可能限制皇帝的权力。

  既然皇帝大权独揽,资本家(买办)就不可能和英国一样,把中国改造成资本当家作主的国家。

  而公权力当家作主的国家,就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

  教科书一点都没骗人,说的都是大实话。

  而且不要以为“光荣革命”很光荣,其实就是争夺国家政权,以及英国内外政策的主导权,你要是把英国资本家想象成霍光或者董卓,也没什么问题。

  从此以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专制国家。

  可能有人要说,英国人民有选票啊,可以选举自己喜欢的议会。其实有个鬼,当时英国有725万人口,只有15万有资产的人有选举权,其他人都是麻木的看客。

  后来的一百年里,英国一直由互相联姻结盟的70个资本家族控制,你可以想象一下多么感人。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就是资本拥有国家政权。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克伦威尔

  2

  资本家费尽心机夺取国家政权,当然不是为了玩,而是用国家权力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让资本快速增殖。

  早在16世纪初期,不到400万人口的英国,已经有了玻璃、肥皂、火药等大批手工作坊制造业,其中最重要的是纺织业。

  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以纺织业起家的,然后在纺织业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制造业的范围。

  比如想把纺织品运出去,需要交通工具吧。那些第一批崛起的工业城市,基本都在河边,就是因为水路运输特别方便,于是就产生了造船业。把纺织品运出去赚钱需要安全保障,要不然被抢了怎样办?市场有需求,于是军事工业蓬勃发展。

  以此类推。

  想造枪炮,需要大量钢铁,于是推动了冶铁业。而且冶铁需要煤炭,又推动了挖煤业务......

  只要有一批出海赚钱的龙头产业,便能带动一系列下游产业,资本主义工业化就这样逐渐转动起来。

  所以说,工业化不是发明几个小技术就能出现的,而是以纺织业为突破点,带动起来的产业链体系。

  那么英国庞大的产业链,需要的工人从哪里来?资本家又是怎样完成资本增殖的?

  工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很简单,圈地运动逼农民进城做工人嘛。

  这也是资本主义最直接的增殖手段——剥削底层人民,而且英国的原始积累非常残酷,相比起来什么福报、996和玩似的。

  英国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350年前后,此后200多年新崛起的资本家,共圈占了50万英亩土地,用来养羊和卖羊毛。

  英国政府虽然也在保护农民,但是力度不大,更大程度是保护资本家的利益。

  比如政府规定,失去土地的人除非没有劳动能力,才能向政府申请外出乞讨,至于“健壮的浪人”必须在原籍劳动为生。

  如果敢逃跑的话,第一次抓住鞭打到流血为止,第二次抓住割掉半个耳朵,第三次抓住直接处死。

  也就是说,除非年纪大到干不动了,才能奉旨讨饭,否则就要在农场里劳动至死,相当于政府逼农民做奴隶,还没有养老的负担。

  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怎样算都是稳赚。

  到了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资本家掌握国家政权,圈地没有任何障碍,议会甚至派出几名议员帮助资本家圈地。于是在1801年前,英国颁布2200多件圈地法令,圈占了348万英亩土地。

  1850年前后圈地运动基本结束,从此英国再也没什么自耕农了,那些农民要么在时代浪潮中升级为资本家,要么沦为农场和工厂的苦逼工人。

  当然,资本家最喜欢的还是童工。

  毕竟是机器化生产,只要能操作机器就行,对体力的要求不高,所以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英国资本家大量招收妇女和童工,以至于很多成年男人找不到工作,宅在家里靠老婆孩子养活。

  1839年,英国纺织业有25.9万工人,其中童工就有11万人。

  其他行业也差不多,甚至有些童工4岁就到煤矿工作了,相当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煤矿挖煤,你感受一下多么残酷。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童工

  童工的工资非常低廉。

  八岁男童能拿到成年人工资的八分之一,十五岁男童能拿到八分之四,长到20岁才能拿到成年人的正常工资。

  还不止如此,为了更低的人工成本,成年人的工资也在直线下降。

  1810年的普遍周薪是42先令,到了1845年已经降到12先令,可想而知童工能得到多少?

  但是童工的工作时间非常充实,基本在14—16小时之间,换句话说,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机器上工作,直到累的精疲力尽才能下班。

  等白班童工去睡觉的时候,夜班童工便出来继续工作,兰开夏郡有句话叫“床永不凉”,因为两批童工睡的是同一张床。

  当时有个资本家直言不讳:“如果每天让工人多干10分钟,那一年就把1000镑放进我的口袋。”

  颇有“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的意思。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连西印度群岛的奴隶主都看不下去,说我一直以自己是奴隶主而丢脸,但从来没想到,居然有人如此残忍,让孩童工作十几个小时。

  要论心狠,谁能比得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所以英国议员威廉?柯贝特在下议院说:

  “如果兰开夏郡30万女童工每天少工作两小时,那些财富、资本、资源、英国的权力和荣誉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除了剥削童工,资本家还玩奴隶贸易。

  港口城市利物浦,就是因为奴隶贸易才兴盛起来的。

  那些贩卖奴隶的商人带着纺织品到非洲,换回黑人奴隶,在利物浦休整之后,再运黑奴去北美洲大赚一笔,换回烟草、蔗糖和棉花,为下一轮贸易做准备。

  而且不止黑奴,英国资本家狠起来,连英国白人都卖。

  最早开发北美洲殖民地的时候,英国农场主的奴隶,都是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白人,号称“白奴。”

  如果你问英国资本家,为什么要贩卖祖国的同胞?他可能会告诉你,资本永不眠。

  而对国内的残酷剥削,让资本家们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白奴

  3

  如果只剥削国内人民,远远不是合格的资本主义,只有到国外杀人放火,才能摸到资本主义的门槛。

  首批吃到大航海红利的西班牙,成为英国用战争掠夺财富的目标。

  1578年,英国海盗德瑞克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资助,带领5艘破船开向南美洲,准备绕过麦哲伦海峡,远征太平洋。

  结果在经过麦哲伦海峡之后,德瑞克惊喜的发现,南美洲西海岸基本没什么欧洲殖民者,所以占领这片地方的西班牙人,过的非常悠闲。

  还等啥?抢呗。

  1579年2月,德瑞克抓到一些西班牙俘虏,经过严刑拷问,他断定西班牙最近要向国内运送金银,于是他把英国船伪装成西班牙船,悄悄接近西班牙运金银的船。

  等到了西班牙船附近,德瑞克突然升起英国旗,做好战斗准备。

  根本没有防备的西班牙人,哪里是英国海盗的对手,稍微意思一下,就被德瑞克的队伍干掉了。

  而德瑞克的抢劫行动,一次性夺走13箱钱币、80镑黄金、26吨白银,相当于西班牙在美洲年收入的3%。

  英国海盗发了一笔横财。

  第二年,德瑞克的船队回到英国普利茅斯,还没上岸,就听说西班牙发起外交抗议,要求英国退还金银,并且处死罪大恶极的海盗德瑞克。

  那时候的英国还不是霸主,面对西班牙的抗议,心里有点发虚,官员们决定处死德瑞克算了,千万不要和西班牙闹别扭。

  但是德瑞克上岸以后,直接带着金银珠宝去了伦敦,入宫觐见伊丽莎白女王,然后让金鹿号进入泰晤士河,让英国人都看看,船上有多少财富。

  伊丽莎白女王动心了,出海打劫居然这么赚钱,那还等什么,接着干呗。

  于是她亲自登上金鹿号,以女王的身份表示支持,并且封德瑞克为爵士,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果。

  至于西班牙的抗议,就当是狗吠了。

  1588年,英国海盗的持续抢劫,让西班牙忍无可忍,心想我堂堂的海上霸主,还怕你英国不成?办他。

  西班牙组织了134艘船的“无敌舰队”,浩浩荡荡的进攻英国。

  而英国的皇家海军其实没什么船,只有可怜的34艘,但国家是资本家的国家,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他们保卫家业的积极性非常足,一起拼凑了160艘船,起码在数量上超过西班牙。

  那个海盗德瑞克,已经升为海军中将,参与指挥了对西班牙的海战。

  战争结果我们都知道,西班牙输的裤衩都不剩,彻底失去海洋霸主的地位,而英国正式崛起成为海上霸权。

  也就是在这些年,负责波罗的海贸易的东陆公司、地中海和近东贸易的里凡特公司、专门做黄金和黑奴贸易的几内亚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的东印度公司......陆续成立起来,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出海征战开辟贸易线。

  这就叫奉旨杀人。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当然了,直接在海上抢劫的事情,原始积累的时候偶尔做一下没事,等英国成为海上霸权以后,再去抢劫就有点丢人。

  而且英国继续抢劫别国船队,岂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抢劫船队是海洋普世价值,我可以做,你们也可以。”

  这哪行?

  所以英国有了稳定收入以后,开始洗白上岸,用法律做糖衣,包裹着争夺贸易线的炮弹。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航海条例》,规定欧洲以外国家的商品,只有用英国船只装运,才能进口到英国。而欧洲大陆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或者生产商品国的船只运送,才能进口到英国。

  针对的明显是“海上马车夫”荷兰。

  在资本主义的英国,从来没有“共同富裕”的理念,只有“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的争夺抢掠,并且去偷、去骗西班牙和荷兰这样的老同志。

  武德,英国是不讲的。

  如此苛刻的法律,荷兰当然不能忍,这不是断我的财路么。英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你不接受我的法律,那也是断我的财路,开战吧。

  荷兰又输的一塌糊涂,于1654年和英国签订条约,从此跌落“海上马车夫”的宝座,再也没能回到颠峰时期,沦为英国的狗腿子。

  连续挑落两个海洋大国,英国成为欧洲最顶级的海洋战力,从此以后,英国在开辟殖民地的路上一骑绝尘,艳压欧洲群芳。

  英国做为一个岛国,最缺的是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于是英国把目光转向邻居爱尔兰,踏踏实实的做了一回隔壁老王。

  早在12世纪后期,英国便开始侵略爱尔兰,控制了爱尔兰的东北五郡。

  奈何爱尔兰不断反叛,并且在英国的夺权大战中站队错误,于是在1649年,克伦威尔统帅12000人登陆都柏林,决定占领爱尔兰。

  英军在爱尔兰烧杀抢掠,到处屠城,导致原本有150万人口的爱尔兰,到1652年的时候只剩下一半人口。

  短短13年时间,杀掉70万人口,真狠。

  爱尔兰最肥沃的土地,则被英军官兵和国内资本家瓜分,爱尔兰剩下的一半人口,也被赶到最贫瘠的西部地区。

  40多年后英国颁布法令,宣布英国和殖民地不能向爱尔兰输送物资,而且爱尔兰除了粮食以外,不能向英国和殖民地输送任何东西,包括玻璃、羊、纺织品等等。

  于是爱尔兰成为一座封闭的孤岛,也是英国的后花园,摊上这么一个邻居,爱尔兰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不过也没办法,世界的底层逻辑就是弱肉强食,而且资本的核心目的是增殖,只要能完成资本增殖,不论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符合资本主义逻辑的。

  这话说起来么的感情,却是事实。

  在这样的逻辑下,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合作,联手到印度捞钱。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和法国争夺印度殖民地,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攻占孟加拉,扶持起一个傀儡政权,自己得到42个县的土地税征收权。

  这次战争行动,东印度公司获得3700万英镑的财富,各级职员加起来得到2100万英镑,而指挥官克莱伍一人就抢掠了20万英镑的黄金。

  英国殖民印度之后,强迫印度农民种植黄麻、棉花、靛蓝、香料和鸦片,然后以最低的价格收购,运回欧洲以最高的市场价格出售,赚到数不清的财富。

  这些在印度发财的英国人,被称为“奈波勃”,回到英国便成为显贵的英雄人物。

  倒不是英国人羡慕他们的财富,而是在英国追求资本增殖的潮流中,“奈波勃”属于给资本开疆拓土的人物,他们自己赚钱以后,顺便也给资本家打通财富升级之路,当然要受到追捧。

  然后是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中国......只要是英国资本家认为能赚钱的地方,都会用枪炮开路,然后剥削殖民地的穷苦人民,让资本完成增殖。

  那个鼓吹英国统治全世界的罗兹曾说过:

  “帝国最大的问题是肚子问题,如果不想有内战,那么你们就应当是个帝国主义者。”

  言外之意,只有剥削全世界,才能让英国继续繁荣下去。

  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宿命,一旦停止扩张的脚步,便只能剥削国内人民,那么阶级矛盾贫富分化,很快就会爆发内战,让所谓的繁荣富强迅速崩塌。

  另外,罗兹还有一句名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他说这句话,就是为了卖南非开采出来的钻石,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依然活在资本家罗兹的阴影里。

  他在临死的那年还创办了“罗德奖学金”,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可以去英国牛津大学读书深造,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

  如果结合罗兹的生平来看,设立罗德奖学金的目的,应该不是为了资助学生读书,恐怕另有一些政治目的......

  杀人还要诛心,这就是资本主义。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4

  写这篇文章没有批判资本家的意思,因为马克思已经做过论断了: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我们在文章里也好几次提到这个概念。

  既然资本有天然的增殖属性,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家也是资本的打工人。

  资本家拥有了资本,就必然要服从资本的天然属性,包括逐渐夺取国家政权、剥削国内的底层人民、到国外杀人放火抢劫财富等等。

  这一切行为都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与其说资本家操纵资本谋利,不如说资本属性控制了资本家的行动。

  这是不可逆的历史经济规律。

  其实前两项都容易,每个国家的资本家都能做到,最难的是最后一项。

  自从大航海以来,以英美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几百年,几乎圈占了所有的利益空间,后起新秀和落后国家很难挤进去。

  当然也不是没办法。

  第一种方法是和苏联、中国一样另辟蹊径,用一国资源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然后用国家的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利益空间。

  第二种方法更简单,既然全世界的利益空间都被圈占了,那么我就不和资本主义国家硬碰硬,跟在后面吃点残羹剩饭,做他们的下游供应商就ok了。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用这种方法求生存,出卖本国的廉价劳动力、贱卖矿山资源、接盘一些脏乱差的低端产业。

  没办法,后起国家能用来交易的,也就这些了。

  他们国内的资本家,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买办。

  毛主席说的“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也可以用在这里,就是底层人民要被国内买办剥削一次,还要被世界上游的大资本家再剥削一次。

  国内买办剥削是能感知的,国外大资本家的剥削是无形的,可不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么。

  后起国家的资本家,除了懂不懂资本主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出海征战的问题。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显然不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已经用几百年时间在全世界形成垄断,后起国家的资本家,如果没有国家机构组织起来,出去也是游击队,拿什么和人家拼?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既然拼不过,那就只能跪下,走第二条更简单的路了。

  现在重温一下文章开头毛主席的论断,是不是理解他为什么那样说了。

  英国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主要原因是赶上大航海的先发优势,剥削国内人民没有法律制约,出海杀人放火也没有道德压力,才能吃到这波红利,形成垄断优势。

  而中国等后发国家,根本不可能复制这条路,只能以国家公权力为核心,集中全部力量,才有可能争到一点利益空间。

  为什么一直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呢?

  原因就在这里了。可能改变世界的印度疫情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2020年的经验教训

  近期,全球疫情卷土重来,其中,印度的疫情最为严重,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在5月1日达到了40.2万人。目前,印度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去年年底的美国。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2020年初以来,疫情的主体大都是发达国家,先是欧洲,然后是美国。故事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以美国为例,尽管疫情严重,但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和美国财政部的财政刺激使得纳斯达克指数继续大涨。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在美国疫情最严重的的11和12月,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涨18.12%,强得一塌糊涂。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很违心的总结:疫情有助于助推股市上涨。

  如果说纳斯达克指数的成分都是些30年或50年美国国债,这个逻辑很好讲得通:1、疫情风险下美联储会继续宽松;2、经济复苏被推迟。

  债券的另一个名字叫固定收益证券,也就是说,它未来的现金流是固定的,债券的价格反映的是持有固定现金流的机会成本。

  以固定收益证券为benchmark,我们可以找到疫情推动指数上涨的一般条件:只要指数的成分股的现金流和疫情无关即可。巧合的是,纳斯达克指数的大头都是些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具备两个特性:1、业绩受疫情影响较小;2、成长性巨大。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也在践行类似的逻辑:医药行业受益于疫情,某些标的成长性巨大;白酒行业和疫情关联度不大,某些标的的成长性巨大;这些行业在去年都收获了不错的涨幅。

  按照目前印度疫情的发展态势,其最终被感染的人数很可能会超过欧洲和美国的总和。

  结合2020年资本市场的经验,我们可以提出3个关键问题:

  1、印度疫情对世界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否重要?

  2、我们能否单纯地看GDP占比来推测印度疫情的影响;

  3、印度疫情影响资本市场的模式是否像oumei疫情影响资本市场?

  不一样的印度疫情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并将这热量完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从oumei国家发明了QE(量化宽松)之后,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觉——制造通胀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本轮疫情中,这种直觉更深入人心,欧洲、日本和美国都实施了大量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胀却迟迟没有兑现。

  可是,我们翻开更加久远的历史,每当有战争、天灾和瘟疫,我们总能看到通胀的影子。具体表现就是,粮价飙升,饿殍遍地。

  表面上来看,现在和以前的不同在于生产力的巨大差异,事实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差异在于全球化的程度。

  以前的全球化程度低,每一个经济体都相对封闭,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只能自己消化,无法借助外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阶级矛盾恶化,物价飞涨。

  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情况就有所不同。全球化的贸易安排类似于国与国之间的保险安排,各国都出资购买保险,任何一国出险都能得到赔付,不至于自己去面对天灾人祸。

  因此,封闭经济体碰到大灾必然有通胀,开放经济体则不必然。

  当然,保险这个比喻也有一定的误导性,它有诸多的假设条件,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国与国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富国遇到灾难,宽松货币无通胀;穷国遇到灾难时,宽松货币会有通胀。

  今年3月下旬,土耳其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宏观实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把该国央行行长NaciAgbal免职——前一周该行长超预期加息200bp,按照我们被发达国家市场训练出来的直觉,免掉鹰派的央行行长,土耳其债券收益率会下降,股票会上涨。实际结果却不是,该国股市大幅下跌,收益率大涨,汇率暴跌。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土耳其外债很多,财政赤字很高,通胀压力很大。本来海内外投资者寄希望一个鹰派的央行行长管束一下通胀,结果土耳其总统把这个行长干掉了。于是,投资者们彻底失望了,砸股票和债券,换成美元跑路。

  所以,当我们思考通胀问题时,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孤立地去看一国的货币政策,孤立地去判断一国的通胀水平。事实上,我们应该把全球看做一个整体,既要去看通胀的总量因素,也要去看通胀的结构性因素。

  在这里,我再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我们都会打开空调,空调房里的观察者会逐渐形成一种错觉,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天气炎热——屋子冷”,这种经验直觉也没什么错,在一定的范围内,它是对的。但是,他有一个前提条件,空调不能关!

  印度就是这样的空调之一。

  表面上来看,发达国家的无限QE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的思想实验,把美国从世界贸易体系切割出去,大量的货币和财政投放会导致什么?导致本来由外国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得不由本国人提供,一个十分自然的结果就是失业率下降、资本开支增加和物价上扬。

  昨天,耶伦出来表态,大意是利率可能上调,以阻止经济过热。我们并不知晓耶伦的这番表态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发展中国家疫情的担忧,但客观上,发展中国家疫情的蔓延会对导致发达国家:

  1、失业率下降;

  2、资本开支增加,扩张产能;

  3、物价上涨;

  一个饱受疫情折磨的印度似乎符合美国目前的诉求,美国也亟需一次经济过热来平衡国内巨大的失衡。内在的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这些也只是猜测。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永动机并非毫无代价的,它的代价在发展中国家,我们没看到这些东西罢了;现代经济的自发状态是有通胀,并非相反。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这番论述的核心在于以下三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整体,全球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不同,前者偏需求,后者偏供给;

  3、发达国家疫情和发展中国家疫情所造成的后果会很不同,甚至相反;

  这段论述并没有回答一个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出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发达国家信用等级高,发展中国家信用等级低,信用等级高的在分工中占支配地位。

  更进一步的解答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回归经济的本质,探讨整个信用系统的运作方式。如果并不关心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到此为止,可以直接跳到结论;如果对这个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请进入下一段。这一段会更加抽象,但对理解整个宏观经济十分有益。

  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和国家信用

  但原子式和单人式的思考方法十分贴近个人的直觉,它们已经渗透到我们关于经济问题思考的方方面面。

  不幸的是,那两种观察方式都是错的,经济的本质是讲人和人关系的,是关于人和人怎样合作的。

  回到上一段的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可以一直“嫖”发展中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又是凭什么在需要开空调的时候把空调打开,在不需要开空调的时候又把空调关上?

  根子还是出在全球经济信用的安排上。

  首先,我们澄清一下信用的定义(ps:我们一直在被通俗的信用所误导)。如果我们把全球的经济服务看成一个大的资产池,那么,调用这些服务的权力就是信用。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在现代经济体系下,经济系统允许多种调用服务流的方案,这些方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信用体系负责筛选方案和评价结果。

  由于整个系统在一定时间所能提供的服务流是有限的,所以,不同的生产活动方案之间是竞争式的,并不是任何一个活动方案都会获得授权。不同的方案之间在玩一个锦标赛游戏,只有评分靠前的那些方案才会获得授权并最后实施。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能持续形成有利评价结果的方案才会获得较高的评分。

  不难发现,信用体系是一个打分系统,打分的对象是调用服务流的方案——往大了说就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这是一个更为宏观的系统,在这里,我们还看不到货币、信贷以及股票之类的东西,那些东西是更为底层的东西,它们协助打分系统正常运行。

  一些人提出方案,剩下的人执行方案,经济系统本身则像一个生态系统,优胜劣汰,筛选出好的方案,淘汰掉差的方案。

  方案得到认可的人获得信用,经济系统按照这些人的方案去使用服务流。当然,并非所有的被执行的方案都会成功。有些方案大获成功,有些方案失败,经济系统蜿蜒前行。

  想必聪明的你们已经发现,上面的这段论述在借鉴进化论的范式。

  进化论动态地描述了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筛选、相互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门描述关系嬗变的学科。所以,类似于进化论的范式才适合描述经济进程,其他的视角要么过于机械——原子式,要么过于片面——个体视角。

  经济学更像生物学,不像物理学。

  方案和体系之间的互动类似于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环境选择物种,另一方面被选择的物种会改变环境,只有那些强化它们所适应的环境的物种才能笑到最后,这被成为自然选择的双重性。

  方案和体系之间也存在选择的双重性,关系图如下: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第一层次的竞争是同一信用体系下,生产方案的竞争;更高层次的竞争是不同信用体系之间的竞争。

  事实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于信用体系,发达国家有更好的信用体系,包裹着更多更好的生产方案;发展中国家的信用体系较差,生产方案也较差。

  最终,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国家信用的差异,美国、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的国家信用是不同的,人们更加认同较为发达国家的信用。

  因此,更高信用等级的国家可以调用较低信用等级国家的资源,也就是说,较低信用等级经济体会遵循较高信用等级经济体的指令(需求),较低信用等级经济体对较高等级经济体的指令会受限。这就导致了,较高信用等级的国家会有巨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而较低信用等级的政策空间极其逼仄,他只能驱使本国或信用等级的国家。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根据这个国别信用等级模型,一些现象就很好解释了:

  1、本轮疫情中,信用等级越低的国家政策退出越早,没有那么多服务流可以调用,不及早退出就是通胀——调度失败,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加息;

  2、外债较多,财政状况较差,经济不好的经济体容易通胀,比如土耳其和俄罗斯;

  3、信用等级高的经济体不容易通胀,比如美国、欧洲和日本;

  如果这个模型描述的情况为真,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印度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推论。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如上图所示,疫情导致他国服务流收缩,在高信用等级国指令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指令的内外分布势必重新平衡,从而导致留在国内的指令增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自然的推论,如果发达国家不改变原有的宽松计划,印度的疫情会导致发达国家的通胀风险增加。

  也就是说,主要发展中国家疫情的恶化会加速发达国家QE退出的节奏。

  这个推论有点反直觉,但是,跟着国家信用的逻辑推导下来,一切又理所应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国家的信用等级不同,它们在全球化的分工也不同,这是历史进程的后果;

  2、高信用等级的国家政策空间宽广,低信用等级国家政策空间逼仄;

  3、信用等级居中的中国在恰当的时机退出了宽松,这是极其理性的选择;

  4、信用等级更低的国家,更早地采取了加息措施,这也是很理性的抉择;

  5、信用等级低的国家主要为全球分工提供产能,这些国家的产能出问题将极大地限制高信用等级国家的政策空间;

  6、高信用等级和低信用等级国家是一体的,评价政府政策、研判通胀并不能单纯地只看一个国家,应该全球一起看,每一个国家都不是孤岛。

  7、印度疫情本身会限制发达国家QE政策的空间,加速通胀的节奏,加速发达国家QE退出的节奏,如果疫情蔓延至东南亚,节奏会进一步加速。

  8、印度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和oumei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大家还是保持谨慎吧,千万不要把刚学到的经验教训(2020年的)用错地方,得到相反的结论。

  发达国家的经济过热,真的在路上了。

  黑暗世界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说,最近十年较为流行的某部科幻小说深度已经超过了古典四大名著。我觉得很不服气,于是重温了一下四大名著中相对认为地位稍低的《水浒》,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我认为说四大名著没有深度的人,可能对这几本书真正的深度并不了解。比如《水浒》,可能那个朋友只是简单的把这本书认为是一本描写农民起义或江湖义气的书,其实差矣。《水浒》是一本描写怎样在黑暗世界中安身立命的书,然而只是描写黑暗世界还不足以概况这本书立意的制高点,制高点则是茫茫黑暗世界中那一点点的光芒,而这光芒便是安身立命的所在,《水浒》整本书是黑暗的,但同时也是歌颂光明的,那这一点点的光芒,把整本书的格局又再次提高了一个档次,直达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

   

  《水浒》的黑暗之处在于,上到朝廷,下到市井,整本书中充满着人性的丑陋。作为主角的108将中,大部分也都是地痞流氓,而甚至作为主角的一些人,看似江湖义气替天行道的背后,依旧是人性的黑暗。在书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标准的双标,所谓的义气,大部分只是酒肉朋友之间虚伪的说辞。例如宋江和晁盖,两个人之间当然是有义气,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晁盖而劫法场救宋江,然而互相还过之后,剩下的就是对于地位的勾心斗角。以至于最后两人实质性已经成为仇人,宋江把晁盖架空,晁盖则在临死前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给宋江下绊子。当然,宋江和晁盖的怨仇,并不能说破,依旧心照不宣地维持表面上义气背地里勾心斗角的场面。

   

  而《水浒》中的人物,就一个个地被卷入了黑暗江湖之中,无法抗拒无法摆脱。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林冲,林冲是一个内心岁月静好只渴望过好家庭小日子的人,虽然黑暗始终笼罩着林冲,而林冲却长时间地对世界充满着幻想又一次次被捉弄。因为相信高俅,被引诱进白虎堂;相信公差,在野猪林被陷害;但哪怕是这样,在草料场依旧对黑暗抱有幻想,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的黑暗。最后,在黑暗的轮番打击下,林冲变成了一个麻木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没有感情不苟言笑只知服从命令的战争机器。而另一个不愿意相信黑暗现实并在幻想破灭的落差下走入另一个极端的人是武松,武松是一个典型的谁对他好就相信谁,谁对他不好马上就有怨恨的人。对待柴进问题上,柴进对他好时则感恩戴德,后来有所怠慢则充满怨气;施恩对他好,则为施恩冲锋陷阱,但殊不知施恩是一个比蒋门神更加贪婪无度的黑社会头子罢了;张都监对他好则发誓要肝脑涂地,而后发现张都监是要陷害他,则杀了张都监全家,连本是无辜的丫鬟马夫都一个不放过。他的结局是黑化了,成了一个滥杀无辜戾气十足的杀人机器。

   

  但有一个人是例外的,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水浒》人物中最为善终的鲁智深。和其他人物不愿接受现实的黑暗而抱有幻想不同,鲁智深是一个从最一开始就坚定地认识到了人性的黑暗并从始至终都与黑暗始终决裂的人。他救了金翠莲,一开始就认识到监视金翠莲的人必然会去通风报信,所以他足足在监视者旁边坐了一个上午等金翠莲父女走远了才离开;他一开始就料到公差会在押解林冲的路上对林冲动手,而一直跟踪暗暗护送林冲;他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但并不相信公差就会罢休一直把林冲护送到沧州附近才放心;他上了桃花山,却不相信周通李忠而不辞而别;在征讨方腊后,也依旧不接受朝廷的封官,而只想做一个和尚。鲁智深的人生极其坎坷,但他又在不断地追寻,他从一个军官变成和尚,从关西到五台山再到大相国寺,然后到桃花山二龙山再到梁山,最终在六和寺圆寂。他和其他人物不同,其他人物一直想追寻一个具体的东西,有的是功名、有的是快活,但在黑暗的世界中,谈何容易,世界上又哪有一个人间的净土能够任由世人快活呢?而鲁智深不同,他追寻的并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内心真正的安宁。但世界又是黑暗的,绝对的安宁之处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一直在追寻从不停息,也或许可以说,永远保持在路上的这种状态,内心才是安宁的。当世间尽是黑暗,光明无处可寻之时,也许才会发现,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光明就在自己的心中。认识黑暗,决裂黑暗,并做一个内心光明的人,才能处在光明之中,并些许照明一丁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所以《水浒》这本书,写的不是农民起义,也不是江湖义气,这本书写的是黑暗和光明的故事,虽然写得更多的是黑暗,但全书的制高点是在写无边黑暗中那一点点微弱但让人肃然起敬的光明,这也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

   

   

  资本市场是险恶且黑暗,在这里没有公平可言。记得我曾经买过的一个股票,启动之前在底部区域长达两年时间反复震荡无人问津,然而后续两年涨了十倍并被顶流基金认可成为抱团股后,它就不再有估值的束缚。而这又怎样有公平可言?底部低估区域启动如此之难,而一旦在高估值区域成为抱团股成为信仰后,持股体验又是如此的好。这个像极了水浒传里,成为信仰后的宋江,遇到任何事情简直是事半功倍,最最常见的桥段就是某个好汉遇到宋江就是纳头便拜。资本市场就像江湖,并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可以让人安身立命。进入资本市场最有意义的课就是尽早认识资本市场的黑暗,尽早认识到自己某个阶段看似丰厚的收益只是市场给的,只是市场漫长的历史运行到这个阶段特有的产物。身处黑暗,心向光明,不断追寻一直在路上,在任何时候,给自己也给对手盘留一点点余地,也许就是投资者永远追寻不到但或许又触手可及的安身立命之处吧。

  消费品-系列1:基因缺陷的奈雪の茶

      自然界生物的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什么是企业的遗传基因,我认为基因是一种资源组织能力的特质。首先要区分基因和环境,教育行业的首富从出国的新东方-->市场化的好未来-->体制内的中公教育,反映的只是时代内卷的社会就业趋势,奈雪的现制新式茶饮只是消费者和消费品迭代趋势的必然产物,不必深究,其次要区分基因和外表,对于奈雪,“新式茶饮”是她的肌体,“第三空间”是她的颜值,处女座和水瓶座为主的消费群是她的性格,财务报表是她的钱包,那么奈雪基因的特质是什么,基因=作为资源的资本方作为组织的创始人作为能力的商业模型

  1、资本方

      基因来自于父母遗传,还通过家庭影响第二代的成长路径,专注于消费品领域投资的天图资本从A轮开始参与2017-18年对奈雪的三轮投资后累计持股13%,梳理其旗下投资的知名案例上市公司,均是上市业绩立即变脸的韭菜收割机,查阅天图董事长简介之后不由感慨:就怕老流氓有文化

     收割核心手法:普遍采用连锁化模式发展,上市前,做高阶段性店效、做快阶段性增长、做大长期空间预期,上市IPO的申报时间普遍在景气度最高的年份(标红),上市后,店效趋势性下降、增长放缓并持续暴露隐患。其参与的A轮消费类上市公司案例包括:奈雪、周黑鸭、美年健康、百果园等,无一例外在后期肌无力,百度“百果园+骗局”会发现其不仅收割二级韭菜甚至还收割加盟商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瓴资本投资了两家知名茶饮,最高端的喜茶和最低端的蜜雪冰城,一个主打产品、一个主打供应链,名利双收;天图资本投资了两家知名茶饮,奈雪和茶颜悦色,未来处境略显尴尬,赔本赚吆喝为主,天图按星巴克理念打造的奈雪,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说过:“有时,亏钱也值”,不过他还说过另外一句名言

  2、创始人

     “奈雪の茶”,寓意是指一位美丽女生泡的茶,据说该品牌诞生于一次浪漫的约会,从此刻开始品牌拥有了众多特质基因:男主实用派、女主梦想派、夫妻老婆店、女尊男卑、年轻消费群等,特质不代表优劣,在特定环境里会有不同适应性,但奈雪在产品品控和内部管理上的负面新闻在一线品牌里是最多的

     在经营层面,女主彭心的梦想太大和能力欠缺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而且夫妻老婆店潜移默化中会屏蔽众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候选人。奈雪的创始人是IT的市场部、喜茶的创始人是手机店的个体老板,目前的成功都是产业契机提供的,后期能否持续扩张要看能否打破能力瓶颈,“奈雪の茶”在门店和产品的品质追求上会更加“不计成本”,但从双方唯一一次隔空对话预感彭心完败,奈雪确实如不喜茶好喝。另外,奈雪的A轮本可以获得另外一家正经VC投资,最终选择天图资本是因为其投资的八马茶叶和百果园可以作为供应链对接,面对困难的选择方式略显魄力不足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在战略层面,男主赵林是现实主义者,女主彭心是理想主义者,男主可能会和女主在长期战略上出现分歧,从日常生活的“不以相亲为目的的约会一概不约”,创建奈雪之后对早期的贡茶舍不得放弃,再到IPO前希望以几十亿的价格出售奈雪,可见其在功利心面前事业心只能屈居第二,据说有传闻要离婚,尽管工商登记的变更属于正常现象,貌似并非空穴来风

  3、商业模型

      茶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商业模型,是不同的生意。第一代茶饮基于人工调味料,追求性价比则供应链环节的规模化会形成集中,香飘飘有幸成为首家IPO的茶饮公司,尽管产品没落但作为制造业+消费品属性的财务报表模型依然稳健。第三代茶饮基于鲜果、茶叶等,收入端,喜茶用创意提供社交货币和奈雪用空间创造社交场景,具备社交属性的行业会有马太效应,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是个流量生意,是品牌的维护能力和维护成本的竞争核心,单纯靠新品驱动复购模式缺乏竞争力和稳定性,星巴克和海底捞都不是胜在产品,而成本端,看似是不同保质期长短的生意,但产品的原材料早晚会趋于成熟供应链产业、人力密集型的茶饮门店亦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突破

      据说奈雪和喜茶的财务模型存在处理上的差异,奈雪的一部分费用放在了总部,然后保持单店模型的可行性,符合天图的手法,喜茶的费用是通过单店模型进行分摊的。从招股说明书的数据看,2020年三季度之前奈雪Pro店尚未开始扩张,因此标准店在疫情影响和客流下滑只影响收入端,但成本端的商业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理应是趋于刚性的,那么奈雪标准店的成本会有两个假设结果:一是和店效相关原材料等可变成本增长要落后于固定成本以及费用,二是除了疫情影响了部分租金,但固定成本以及费用和门店数量的增长比例趋同甚至接近,即使从报表来看有些反常,依然证据并不充分,另外财务不合规不止连锁茶饮,在整个连锁餐饮行业都是普遍存在的现状,以后需要喜茶或者其他品牌上市之后对比报表,按照专家交流奈雪的单店投资支出确实明显低于喜茶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消费品-系列2:流量逻辑的轻医美

  医美是一个什么样特点的行业?一门流量的生意,本文从流量的角度解读一下医美行业的高景气和相关医美公司的高估值。流量生意一直是电商的专属,社会自从产品和服务供过于求、快递和Saas软件变成开放性社会资源之后,电商就变成一门流量生意,从阿里-->微商-->拼多多-->抖音,谁能创造低成本流量池获客谁就可以化身收割财富的税务部门,并享受资本市场的最高溢价,但即使电商20-25%如此之高的流量成本在医美行业也只是下限水平,医美第三方平台至少25%-30%分成,直客渠道甚至高达50%

  一、医美的流量越来越贵

     医美流量为什么那么贵?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是医美属于信息不对称、低频高值可选消费品,其实电商流量解决的只是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匹配,而医美流量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去一个不该去的医院做一个不必做且有风险的医疗服务,医美连锁约80%是非正规的小机构,违背人性和商业规律的营销注定要高成本

     医美引流方式大致分为直客医美和渠道医美,其中直客从美容院、宣讲会到名媛会,堪称私域流量的鼻祖,渠道从电视电梯公交车等传统媒体广告-->自建网站通过百度搜索竞价排名-->获取weixin、论坛等低成本流量的“裂变传播”-->新氧、悦美、美丽说等线上医美平台甚至涉及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二、轻医美是医美的新流量池

     面对单客约4000元左右的流量成本,即使假货水货、税务违法甚至诱骗消费贷,医美机构依然只有不足30%比例盈利,多数处于持平或亏损的状态,目前盈利的核心是复购率,奥园和朗姿收购的优质单体医美机构复购率普遍在60%以上,由于医美有后期风险导致很难做大范围的社群口碑维护复购率,医美机构甚至2-3年要更换老板来避免法律纠纷,口碑营销只能侧重于点对点的老客带新客,构成持续发展的瓶颈

     轻医美,既能降低首次获客的难度,又能提高后续复购率的频次,成为医疗机构的新流量池。玻尿酸和肉毒素实现从美容美甲店到手术类之间更合适消费者需求的衔接过渡,产品适用性极其广泛,更为重要的是把医美从一个不愿意消费的状态变成了一个愿意主动尝试的事情,可以通过注射类实现拓客。医美手术类通常频次较低,而注射类具有、单价低、多频次属性,国内注射类项目中玻尿酸占2/3,肉毒素占1/3,需要多次注射(一年三次左右),消费者需要多次返店,医美终端机构可以通过注射实现锁客循环。拥有玻尿酸和肉毒素产品的公司就获取了创造流量的权利,拥有产品代理销售权的公司就获取了分发流量的权利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三、轻医美对产业链的价值

     轻医美是伴随流量价格高涨应运而生的,之前是9元的小气泡皮肤清洁或者冰点脱毛引流,流量上涨需要有对应产品吸引更高净值客户去覆盖成本,不仅医美,电商亦是如此,阿里从淘系到天猫,拼多多从1元购到百亿补贴,不仅医美连锁,宠物连锁引流从靠低价格的尿片和猫砂到靠高价格的主粮,甚至比特币,1万美金/枚的时候有钱人反而有兴趣开始参与

     轻医美对医美连锁行业是一个质变,引流由灰变白(正规化),产品由灰变白(品牌取代水货假货),占比6%~12%大型连锁医美机构包括美莱、艺星、鹏爱、伊美尔、朗姿、丽都、华韩等可以健康发展,这些熟悉的名字一年内大概率都会成为二级市场的资产,以前汽车监管松懈,如果其他对手低价国四伪装成国五销售,那正经国五汽车则会遇到销售困难

     轻医美对医美连锁经营是一个质变,以前靠低价A产品引流来销售更贵的B产品,现在可以靠C产品引流销售C产品(玻尿酸)和B产品,轻医美把医美连锁的销售费用转移到了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科目,改善了利润表质量,轻医美的高估值核心在于其不仅是赚了产品的利润空间还赚了销售费用的空间,流量越来越贵那C产品是有机会提价的,另外轻医美的高复购率改变了医美连锁的客户终身价值曲线,C产品标准化和可复制化程度超过B产品,医美连锁的营销可以淡化差异化具备品牌化可能性

     轻医美对医美单体店估值是一个质变,纺织服装、仿制药和商业地产的玩家随着产业落寞开始寻求转型,这三个行业共同的特征是洗流量,有了众多新参与者加入医美连锁则单店的价值必然重估,卖方曾经有人给我讲过一句朗姿的投资核心逻辑:朗姿的老板是唯一有钱而且见过大钱的,这是医美连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策医疗、国际医学、华熙生物等都是地产老板功成身退发展起来的,而市场上目前指望医美雪中送炭的要谨慎一些

      结束语:本文提供一个从医美流量上涨到一定价格碰巧出现等值轻医美产品可以改变产业游戏规则为角度去理解整个产业链出现从上中下游景气的思路,仅供参考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更多信息,请加小号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战略和商业判断

  怎样理解战略?怎样进行商业判断(理解规模效应、马太效应、产业链??以下是来自美团王慧文的商业洞察。

  战略是不同时空里ROI(投入产出比)最高的Strategy(策略)。

  其中:空间有多个含义,不同的地区、业务都是空间;ROI不容易量化,但是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类无法计算而已;策略则是由形成策略决策的Insight(洞察)和匹配Insight(洞察)的行动方案组成。

  在不同的时空里,不同的Strategy是变化的。

  一、市场体量

  1.体量很重要

  如果只能看一个要素,就是行业体量。听起来非常简单,但答案却是非常难给的。

  因为这一步就已经决定成败了,和员工、老板后续多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很多失败者要么把行业体量估得过大,要么估得过小。

  今天,全球互联网行业里新兴的大机会,早期都是巨亏的,不论是全球打车大战,还是外卖大战,包括当前最热门的电动车。

  美团融资时,其中一个投资商的memo写着“王慧文isover-aggressive”,因为大家认为外卖业务亏损很厉害,一边补骑手,一边补用户。

  但今天,外卖估值在美团的业务板块里,大概占1000亿美金,而美团外卖历史总计亏损大概130亿人民币,不到20亿美金。站在今天看,投资回报率“挺高”。

  所以,投入的合理性,取决于对市场体量的判断。

  如果判断对了,且尽早投入,就获得了战略先机。如果判断错了,在一个不够大的市场里,投入太多钱,比如共享单车。或者在一个足够大的市场里投入不足,就会掉到坑里。

  对市场体量的误判在商业史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IBM的总裁小沃森曾经说过:也许5台计算机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要。

  现在听起来愚不可及,但小沃森是一个很牛的人,IBM是在小沃森手里大放异彩的。所以,即便是商业大牛,也会犯这类错误。

  事实上,我也犯过类似错误。早先,美团最擅长的是将美国模式复制到中国来。所以,我当时去考察了GrubHub,觉得这个行业真是太慢、太小、太索然无味了。

  当然,行业发展早期,对行业体量有误判是非常普遍的。好在我们团队当时有位产品经理专门负责外卖的调研,调研完Grubhub他说:老大,要不我们再调研一下国内的外卖网站。

  调研完我们发现,饿了么以不亏钱的方式经营,年增长率200%。当时,一天几万单,如果一个业务不亏损,增速还这么快,说明需求非常强烈。

  因为市场体量和增速有一个默认的关系:在一定体量下,如果有一个增速的话,基本就可以拟合出市场总体体量(但这有时候是一种常识)。

  美团拟合完后发现,市场应该有1天1000万单,今天看起来还是低估了一个数量级,但当时是全行业最激进的估算,且当时这个业务比美团所有业务更大。

  所以,在经营中,要反复校正和拟合市场真实的体量是多少。

  2.判断方法

  市场体量的估算对创业者很重要,对投资人也很重要,但非常难。

  第一种方法,根据现有的行业体量和增速进行拟合,但这需要行业发展了一段时间才能拟合,然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齐拟合,拟合得越准,越有竞争力。

  第二种方法,回到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人类发展的轨迹就是将原来自给自足的一些事交给化社会分工来完成。

  社会化分工的大趋势里,吃饭是最没有被社会化分工取代的需求之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展,家庭规模大时,做饭有规模效应,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就没有规模效应了。所以,做饭有被社会化分工取代的趋势。

  从供给端看,中国人口密度高、手机普及(让系统派单这种高效方式可行),电单车成本全球成本最低,每一项都会导致更低的客单价,进而扩大市场空间。

  第三种是类比法,参考日本便利店的市场体量,去测算中国外卖市场体量。

  二、规模效应

  本质上,哪些生意能做大,哪些生意做不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规模效应则是商业世界里的万有引力,对商业思考的指导是非常大的,引力足够大,就会将其他物质吸过来,围绕自己转。

  规模效应最初的定义简化之,即卖出的商品越多,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企业规模越大,进而形成正反馈循环。但是,放在今天已经严重过时了。

  我认为,今天的规模效应是,交易额/客户使用量足够大,之后产生了客户体验优势或成本优势。具体是成本优势,还是客户体验优势,取决于具体的生意模式。

  第一个层面,是不同的生意,本身具备不同的规模效应,有些生意天生就做不大;

  第二个层面,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越早抓住那些有规模效应的要素,越会因为规模效应起作用(成本低或用户体验好)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所以,规模效应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成败的高权重要素。

  1.规模效应曲线的形状

  所以,这涉及到哪些生意是有规模效应的,哪些生意是有反规模效应的,以及有规模效应的生意里这个效应的大小。

  比如,连锁理发店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限量款产品没有规模效应,艺术品是反规模效应的。

  总的来说,和个体的创意关系很大、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关系很大,就没什么规模效应。

  不同生意形态的规模效应有大有小,有的是A曲线(指数增长),有的是B曲线(线性增长),有的是C曲线(对数增长),下图纵轴的“规模效应”指规模导致的成本优势或者体验优势。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

客户经理指挥客户买股票巨亏怎样办(网络配图 侵删)

  A曲线最典型的,是网络效应,公式是互联网的价值和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V=K?N的平方,K为价值系数,N为用户数量)。

  最典型的是社交网络,比如weixin。今天,做一个软件和weixin一模一样是没用的,这种生意行业里只会有一家,不会有第二家。

  有人问,为什么国外有Whatsapp、Line等多个聊天APP?我认为,总体来说,它们的互斥性是很强的。

  QQ和weixin也存在互斥性。当你13岁时,在QQ里和在weixin里的行为可能完全不一样,你不想在社交网络里见到父母了,文化隔阂导致了两张社交网络,就像用Snapchat的人不希望用Facebook的人看见自己。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CriticalMass(关键规模或临界规模)。

  所有符合A曲线的生意,先过临界点,就会迅速跟后面的同行拉开差距。

  C曲线,随着规模上升,到了一个水平后,规模效应的增长变缓了,常常是因为出现了一些副作用。

  有这样曲线的生意一般具有“双边网络且同边负效应”,外卖和淘宝是比较典型的双边网络,它不是完全节点的网络,但不见得所有的双边网络都存在同边负向效应。

  例如,淘宝的供给非常充分接近无限供给,一个用户买一个商品不会影响另一个用户的购买,但打车对他人是有影响的,司机端也是一样,单子被抢走了就没了,所以打车就是双边的同边负向竞争。

  外卖的规模效应比打车稍好一些,毕竟外卖的同边负效应比较低,商家的服务能力弹性大,配送员也有比较强的拼单能力。

  B曲线典型如淘宝,每多一个用户,淘宝都能接纳,就增加一点价值,但用户和用户之间没有竞争,所以,淘宝的价值是随着规模线性上升的。

  这解释了很多问题,淘宝做到今天它的竞争对手是在变多的,已经做得这么大了,还有竞争对手不断进来,这就说明了规模效应不够强,没有在成本或体验上和后进者拉开巨大的差距。

  再看外卖,尽管美团外卖今天做得这么辛苦、这么努力,但饿了么也挺大,而且应该会长期共存,就是因为外卖的规模效应不够强,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定位是非常同质化的。

  它不像weixin和QQ是差异化关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是同质化定位情况下比拼服务体验指标,比如配送时长、商家数量、客服体验等。

  同质化经营思路的情况下,行业里还有2家就说明了这个生意的规模效应不够强。

  2.规模效应的Scope

  刚刚说的是曲线的形状,但还涉及到规模效应是在多大的scope里(多大范围内)起作用。

  全球型的规模效应,就是在中国和在美国有一个用户都会产生正向的用户体验。比如WhatsApp和Facebook,其实weixin也有,只不过被语言和文化的隔阂阻挡了。

  城市型的规模效应,就是在北京有一个商家和在上海有一个商家,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团购与打车。

  蜂窝型的规模效应,也就是外卖在清华的占有率能达到90%和北大没啥关系,饿了么一样可以在北大搞到90%的市占率。

  蜂窝型结构带来的问题是,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地面巷战,这就决定了这种生意的发展周期很长。

  这就是外卖业务的难处,你在一个地方做成了,在下一个地方依旧要打巷战。

  举个例子,2010年美团起步做团购业务,2011年底就成了行业第一。即便如此,2014年美团在厦门仍不是第一,因为厦门是独立起作用的,商家和消费者在拉手或糯米上,这些消费者和商家也不去北京、上海,所以完全是地面战。

  所以,规模效应的曲线形状和起作用的scope决定了很多生意的市场格局。

  3.规模效应曲线参数

  规模效应曲线参数是说,即便是线性增长,斜率也可大可小,即便是指数增长,也有参数大小。

  所以,即便曲线看起来相似,scope相似,规模效应的差异也很大。

  举个例子,Facebook和MySpace的竞争,Facebook只有估值几千万美金的时候,MySpace就以5.8亿美金的估值卖给了新闻集团。

  今天这两家公司的结果和规模效应的理论乍一看是相悖的,这就涉及到了规模效应的参数。

  美团问过Facebook的人:你们规模小的时候怎样相信自己能打败MySpace?

  他们说:MySpace和Facebook有一个根本差别,MySpace做的是陌生人的社交,Facebook做的是熟人社交,虽然都具备网络效应,但这两个生意的规模效应参数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具体体现在,Facebook从常春藤学校开始做,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做,每做一个学校就分析这个学校内用户在Facebook上和在MySpace上的行为差别。

  结果发现,每开一个学校,这个学校里用户活跃度就比在MySpace上的活跃度高,原因是Facebook做的是真实好友的关系,这件事对用户活跃度和留存是有巨大作用的。

  因为大部分人可能都有社交需求,但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陌生人社交技能都是非常差的,也就是说无论你借助什么工具,大部分人的陌生人社交都会失败。

  4.要素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偏宏观和偏业务选择,但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和公司没有这个奢侈的选项。

  关于创新最深刻的规律是,创新的机会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大部分创业者是当时有什么创业机会,就做什么事了。

  在业务选定的情况下,要识别哪些要素有规模效应,哪些没有规模效应,哪些要素是反规模效应的。

  这些要素里,经营取舍,战略取舍,商业模式设计取舍,管理取舍就非常重要了。

  管理这件事有没有规模效应?

  非常遗憾,管理是反规模效应,这对你的商业决策和组织决策都有影响。

  那为什么很多公司还要管那么多人?

  因为业务的强规模效应抵消了管理的反规模效应的副作用。千万不要以为多找几个人就更强了,只要能把事干了,人越少越好。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搞了一个很好的业务,但是事情太多搞不过来了,迫不得以增加人手。

  讲一个行业选择,中国和美国、日本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品牌里自营的比例远高于美日,美日加盟比例远高于中国。

  加盟店的所有权不是品牌商的,品牌商只能拿走品牌授权费、经营流水的一部分,自营就是全都是品牌商的,员工也都是品牌商的雇员,员工的工资和提成都是劳动所得而非经营所得。

  为什么会出现加盟-自营比例不同的情况?这就涉及到了哪些要素有规模效应,哪些没有。

  所以,要把有规模效应的留在品牌商,把没有规模效应的放给加盟商。

  美日这些公司的单店管理是没有规模效应的,但是品牌和供应链是有规模效应的。

  回归到互联网行业,什么要素有规模效应,什么要素没有,在一个行业新兴的时候不是那么好判断的,如果你把一个反规模效应的重要要素放在自己手里,那很可能就会掉到坑里去。

  团购是一个以城市为规模效应单元的业务,上海的业务和北京的业务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千团大战的时候就有一派的参与者,也懂规模效应,但不同人懂的深度不一样。

  有的人认为多开城市,会摊薄在一个城市的资源,不如集中力量做有限的几个城市,因为在选定的城市里做好建立优势,会有规模效应,所以应该集中力量而不应该广撒网。

  这个逻辑对,还是不对?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企业发展中不同时间点都要面临这样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是决定胜负的。

  先说结果,那些集中力量在少数城市的公司都输掉了。

  因为难点在于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规模效应,且不同要素之间的规模效应还有博弈关系,规模效应与反规模效应的冲突,这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的规模效应哪一个更强。

  三、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和规模效应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我对马太效应一直是很反感的,我在农村长大,家里条件也不太好,我人生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很痛恨这个理论,以至于不能正视这个理论的科学性。

  但我必须要告诉大家,马太效应是社会学的主体理论,就像进化论在生物学中一样,马太效应是商业世界的进化论。

  马太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很顺应人性,我思考了很久,为什么马太效应会存在?

  是因为我们在很多领域里没法做判断,导致我们只能跟随看起来正确的人判断或者跟随大众的判断,那么这些看起来正确的人会利用别人的跟随而进一步获益,这是我认为的马太效应的成因。

  我们不仅要认识规律,还要了解这个规律作用的主体,让这个规律为我所用,我讲一下马太效应在商业世界里怎样起作用的。

  1.风险投资

  具象来说的话,风险投资正在向头部的大VC聚集,理论上来说VC不该是这样的,因为钱是无差别的。

  为什么非要拿大牌VC的钱?

  因为大部分的创业者并不理解风险投资这件事,所以创业者就会选名气大的,一个VC如果投资了京东、阿里、美团,创业者会觉得“哇,这个VC好牛”,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还有就是上市的时候,买美团股票的那些大基金都在国外,我们IPO时就发现一个大基金和我们聊半个小时,就要决定几亿美元要不要投,对于美团这种多业务公司来说,做这个决策是很难的。

  美团上市时,要做路演,能拿上台面来讲的业务就有十多个,每个业务讲半个小时是不太可能的,投资人只能听半个小时。

  这时,他们就会看你是哪一个风投投资的,这就导致了大家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做决策。

  另外,最近中国电动车行业非常火,造车是非常花钱的,尤其是买地建厂,如果地方政府要支持某家电动车厂给他批一块地建厂房,那么怎样判断这个公司长期发展潜力?

  投资人的名气是其中一个重要参考要素,这个时候多个要素聚合在一起,马太效应就起作用了。

  2.马太效应的影响

  马太效应决定了有些行业只会有3家,比如,互联网早期搜狐、新浪、网易3家门户网站。

  另外我们怎样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呢?

  举个例子,雅虎起步的时候是门户网站,当时也有好多家互联网公司,雅虎给一个投资商开了200万美元的估值,他们有些犹豫,因为雅虎只有2个年轻人就要200万美元,当时来说太高了,结果很快红杉就翻倍投了。

  我问了红杉:为什么这么快投了雅虎?

  红杉的人解释说:大部分风投都是有流程的,流程走完要一两个月,但红杉判断这个行业刚刚起步,从业者之间的差距可能只有几周的时间,如果花2个月做决策那么情况可能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了。

  但如果我们领投,就会产生话题效应,“红杉花大价钱投了2个大学生”这件事本身会产生很大的话题性,话题本身就会给雅虎带来很大流量。

  进一步产生巨大的光环效应,从业者也会优先投简历,这又导致他们产生了人才优势,又吸引他们很快拿到下一轮融资,进入了正循环。

  马太效应对早期创业者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产品在早期可能是非常糙的,比如美团外卖起步时的产研团队其实很薄弱。

  现在消费者下单是系统自动推送到商家和配送员,最早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当时美团的客服人员给商家打电话下单,而且当时美团外卖的logo做得也很差,现在知乎上还留着当时的评论,有人说美团外卖的logo像屎一样。

  早期产品和团队可能有非常多的问题,但一旦形成了马太效应,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一件事情一开始什么都完美,你的同行们还没有脱颖而出,那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

  美团有一个投资人,今日资本在2008年左右投资了京东,当时京东只想融一点钱,但他们给了京东很多钱。

  我问他们:当时怎样判断该押注京东的?

  他们说:当时看京东的时候发现了两个信号,第一是销售额快速增长,第二是网上非常多人骂京东。

  有人骂还快速增长,说明需求旺盛,边骂边用。这时最重要的是驱动你的业务进入马太循环。

  几乎所有的领域,大部分决策者都没有有效信息、知识结构和判断方法做出独立判断,大家只能依赖专家或者从众,因此产生马太效应。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抓住有规模效应的要素,尽可能减少反规模效应,尽快形成马太效应。

  四、市场集中度 

  前面说的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是为这节做铺垫的,规模效应、马太效应、反规模效应是市场集中度的决定性要素。

  市场体量可以很大,但如果市场集中度不够高的话,也产生不了很大的企业,典型的行业如餐饮,尤其是中国的餐饮行业。

  所以不要觉得这个行业很大,就立即大规模投入,因为投资人也会看这个行业能不能出大公司,如果是一个大行业、小企业的行业,那也会掉到坑里去。

  市场集中度一般用CR表示,例如CR3表示行业里最大的3家的市占率,比如中国电信行业的CR3就是100%。

  另一个判断方法是去讨论最后剩下几个企业,最后剩下的企业的数量要么是1家,要么是2家,要么是3家,要么是7家,要么是无数家。

  7这个数字是人的认知常数,人的记忆和识别能力是有限的,打开一个网站Web时代主导航项一般来说不要超过7个按钮。

  这就涉及到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尽早判断出行业终局集中度,这是战略决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竞争最惨烈的行业一般是剩2-3家,只剩1家的行业,竞争反而不激烈。

  互联网行业至今,最惨烈的行业是长视频网站,这个行业从出现到现在已经16年过去了,还没盈利,每年每家还要亏掉几十亿,从一开始到现在已经亏掉1000多亿了,如果投资人一开始知道这个事,很可能不投钱了。

  所以,最后剩下几家,对初期的发展策略非常重要。如果只剩1家的话,就要尽快形成马太效应,当然一般是指数级规模效应的行业才会只剩1家。

  大部分行业都会剩2-3家,所以要尽快冲到领先的2-3家,因为不仅你知道,投资人也知道,如果你不在最前面的2-3家里,投资人就不会给你投钱了。

  如果一个行业最后剩2-3家,那在早期要做的,是尽快成为领先者,形成正循环,但这里又不宜过度投入,否则会导致投入产出比过低,长期会成为包袱。

  如果你判断这个行业最终剩2家,那么你从一开始的决策就要为这个行业里有2家长期发展而做准备。

  如果没有强竞争关系,这时最重要的不是和同行竞争,而是让你的客户能觉得你是独特的,差异化就很重要。

  按迈克?波特三战略,如果行业里有很多家,企业经营的关键战略是差异化;如果一个行业里只有2、3家,就很难差异化,在传统行业或许还可以,在互联网就很难,除非遇到了一个很弱的同行。

  社交网络发展过程中投入都是比较小的,只要产品做得好就自然增长,之后规模效应开始起作用,就进入了自增长飞轮。

  团购是要大投入的,千团大战时,我们要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投入是合适的。

  当时美团要确保自己的体量在行业前三,因为行业最后只会剩2、3家,投资人只会投前三家,此外要做前三里ROI最高的,而不是体量最大的。

  顶级投资人不仅能判断这个行业有多大,还可以判断这个行业最后大概剩几家,而这些顶级投资人一定能拿到所有公司的数据,所以要做前三里ROI最高的。

  五、产业链

  产业链比较复杂。

  我们说一个行业很大的时候,也要想到这个行业有很多参与者,所以我们还要考虑产业链结构。行业可以很大,但产业链条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一样。

  每条产业链都有链主,链主才是这个行业里生存得最好的角色,也在产业变革中占有主动权的一方。

  比如电脑行业的链主是微软,如果你在这个产业链里不够强势,就会导致在产业发生变化时可能比较被动。微软现在做云计算,云计算意味着CPU和操作系统不直接卖了,而是放在云上卖。

  关于产业链有不同的理论,比如微笑曲线理论,即在一个产业里面生存得最好的,是处在最上游接近核心供应资源和最下游接近消费者的企业。

  这个理论常见于链条比较长的行业,还有些行业比较复杂就涉及到生态企业。

  现在最受追捧的是生态企业,比如当前Amazon在美国出版行业的主导作用。

  书不是一个大行业,Amazon最早是做互联网卖书的,为了卖书做得好他也做书评,中国的卖书和书评是分开的,卖书在京东和当当,书评在豆瓣。

  Amazon就在推动阅读出版整个行业数字化线上化过程中大幅提高了行业效率,并建设起了行业生态。

  当然,有的行业没有生态,你硬要搞生态,就会掉到坑里去,而Amazon做的事都是让整个行业的效率更高。

  反过来,如果做生态能提高效率,那么要么成为生态建设者,要么加入那个生态,成为一员,否则就会被生态淘汰掉。

  关于产业链,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理论,就是波特五力模型,其中并不是每一个都和产业链有关系,但这里面提到了和上下游的关系,下游是客户,上游是供应商。

  如果简化来看一个生意,一般来说都是有上下游的,什么因素会影响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上游或下游的市场集中度。之前讲过市场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而在产业链关系里,市场集中度又影响到了上下游之间的产业链关系。

  对一家公司而言,最好的情况是上下游的集中度都很分散,就只有你的集中度很高,不过这种运气不是总有。

  六、先发与后发

  先发优势很好理解,一定程度上马太效应里也存在类似的影响。

  你先做了,因此你获得了创新者的标签,吸引了领先的人才,也提前知道了有什么样的坑,可能积累了不平等的战略资源。

  所以先发优势是很重要的,商业里先发优势是主体。

  后发优势也很重要,知道先发优势的人,都知道先发优势很可怕,这常导致后发还有机会的时候,你放弃进场了,所以后发优势更值得讲。

  后发优势之一就是,你不需要去说服很多人了,先发者要去说服很多人,痛苦是很多人完全不能想象的。

  我和王兴最开始做社交网站的时候是2003年,校内网是2005年出的,中间那2年做了一个叫多多友的网站。

  当时美国的Friendster、Myspace已经大红大紫了,但在中国仍然面临说服用户的问题。

  我和王兴花了两年时间想用一句话描述这个产品,但是始终没想出来。

  80年代末乔布斯对PC的介绍是:如果以生物移动一公里消耗能量来排名,第一是蜂鸟,而人类排名比较靠后,有了自行车之后,人类的排名大幅提升了,电脑就是人类思考的自行车。

  这个描述很绕,可见先发是一件多难的事。

  而后发者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你为什么要做电动车,去哪充电,别人都开油车,我开电动车是不是显得很傻?

  这些问题后发者都不会遇到。在抽象层面,人类是热爱创新的,在具象层面,人类是恐惧创新的。

  后发优势之二是,知道这件事情一定能实现。先搞原子弹和后搞原子弹遇到的困难是完全不一样的,二者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后发优势之三是,后发者通常是比较常规的商业思维,而创新者通常思维是很独特的,但也因此带来了认知盲区。

  比如沃兹尼亚克做PC完全是出于自己的需求,而乔布斯比较有商业思维,要把PC推广到大众市场。

  莱特兄弟搞飞机时,既不知道飞机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商业模式是什么,他们甚至根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要发明飞机,所以莱特兄弟在飞机上也没获得太大的商业成功。

  很多创新发现的过程是不太可预测的。由于我们对先发优势有了太多的晕轮效应,而让我们忽视了后发优势。

  举个例子。外卖说不上是谁发明的,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也有外卖,饿了么也不是第一家做互联网外卖的,但饿了么确实是第一家取得突破的。

  饿了么的做法非常独到,他们选择开哪个学校,几个创始人分别去学校数这个校园有多少外卖员进出。 

  如果外卖很多,说明这个学校的外卖基础不错,送外卖的商家在学校里发传单,学生拿到传单后贴在墙上,需要了就打电话点餐。

  不同学校的食堂水平差别很大,所以的确有一部分学校需要外卖。送外卖的商家会遇到一个问题,每天中午几十单的外卖,学生打电话给商家告知餐品和地址,商家只能手抄下来,而且订单一多起来,商家经常记不住哪些订单送了哪些没有,这导致商家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高。

  饿了么给商家做了一个软件,让消费者在网站上订外卖,这样商家不用手抄电话和地址,而且哪个订单完成了在网站上勾选就可以了,网站也可以显示等待时长,送外卖的人也可以看订单完成情况,减少了商家的麻烦,这相当于是给商家做了一个管理软件。

  做法非常巧妙,大幅提高了效率,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商家会主动把自己的外卖铃声设置为“点外卖请用饿了么”。

  商家甚至会把账单本给到饿了么,因为帐单本上有消费者的电话,饿了么会用这个本子挨个给用户发短信,让他们用饿了么。

  不需要给用户提供补贴,不需要说服商家和用户使用自己的软件,不需要自己建配送团队。

  这个做法导致他们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从起步做到十几个城市基本没亏钱,还有200%左右的增长。

  但背后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发现这样性价比很高,导致他们所有的业务扩张都是在重复这个过程,如果外卖需求不旺盛,就不开这个城市了。

  这个做法只能发掘到最早期的用户和商家,不能深挖市场潜在的商家和用户。比如,饿了么开了十几个城市,但没有开大学生数量最多的武汉。

  美团的思维方式是用大学生数量来测算整个市场的规模。当时,美团也调研了上交的在校大学生数和订单数量,算出人均月订单量后进一步估算出这个市场的规模应该有200万单,按这个数据来说,应该去开武汉,但饿了么没有开。

  这也是创新者和后发者思考问题的差异之处,因为创新者实在太难了,或者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同。

  有的不为商业目的而创新,有的因为资源问题,需要极度优化资源投入,这本身也会导致创新者存在一些思维盲区。

  美团在进场的时候,就按正常的商业逻辑去思考,决定进入更多饿了么没开的增量市场,因为存量市场饿了么做得已经挺好了,消费者和商家都很认可,业务人员很熟练。

  于是美团开了很多饿了么还没开的城市,起步就开了20个城市,开20个城市的原因是算过了市场体量,这个事情是个大生意,但只能招到20个城市经理,那就只能先开20个城市,2个月之后开了60个城市,人不会做这个业务,也不要紧,先把人扔进去让用户看到这个产品。

  这也是先发者和后发者思维方式的差别。

  决定起步的时候我也纠结了很久,因为觉得他们的产品和团队都挺好,但是最后还是觉得该进场,因为一是大生意(市场体量),二是市场不会只剩下1家。

  一言以蔽之,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差别,创新者和后发者的根本差别,是创新者通常有思维盲区,而后发者思维盲区会小些。

  七、增量与存量

  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要知道我们在做增量,还是存量的市场。

  存量市场并非没有机会,但存量市场的发展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对后发者而言,基本上全世界都在与你为敌。

  一旦一个市场成为存量市场,那么行业格局变化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此外,存量市场对组织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最好还是在增量市场去发展。

  衡量增量存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渗透率,比如一天几百万张机票有多少是通过互联网卖出去的,当这个比值超过50%之后市场格局要变就很难了。

  在互联网生意里,增量、存量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获客成本的差别。

  不管是打广告,还是补贴还是做地推,增量和存量市场的获客成本的差别起码是十倍,这导致存量市场的单单一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就会导致生意不成立。

  但存量市场并不意味着没机会,举一个百事可乐的例子。

  百事可乐原来是很小的公司,可乐这个行业是可口可乐开创的,可口可乐又比较强,市占率最高的时候,可能有百分之九十几。

  百事可乐的约翰?斯考利认为虽然很艰难,但还是有机会抢回市场份额的,改变消费者心智。

  可利用的机会就是,一个人在13岁叛逆期的时候,会在方方面面都不认同自己的父母,包括父母的消费品牌。

  如果我们站在未来100年看向现在,这些新出生的人就是增量市场。刚出生的人是没办法选择自己的消费品牌的,但总有一天他会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要在那个时间点告诉他,“年轻人应该喝百事可乐”,这个口号是可口可乐是打不了的,也不能有的定位。

  这个口号不仅让消费者在年轻的时候喝百事可乐,而且未来这些年轻人变老了也会觉得自己年轻,还会继续喝百事可乐。

  所以,存量市场也是有机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和第一名做出差异化。

  八、高频低频

  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和互联网不见得有直接关系,而高频、低频和互联网的关系很大。互联网一个常用的策略就是高频打低频,高频APP打低频APP就具备优势。

  美团在酒店在线预订业务上就是用的这个策略,美团在这个业务上是完全的后进者。美团比先行者晚10年进入酒店在线预订行业,但是后来居上。

  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线预订酒店是一个相对低频的行为,这会导致想订酒店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打开手机里已经安装的、恰好有酒店预订功能的APP,而不是去应用市场里再下载一个,甚至可能没注册过的APP。

  高频打低频会在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率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优势。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前面一节提到的增量与存量,美团酒店虽然晚了10多年才进入这个行业,但是2010年在线预订的市场渗透率只有10%左右,还有巨大的增量市场,美团酒店很好地抓住了增量市场的机会。

  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大概是2年,换下一款手机的时候原来的APP都不在了,少部分人是把原来的APP一个一个装回来,大部分人是想到什么装什么。

  所以,高频软件,消费者比较可能先装回来,而且高频软件通常会比较靠前,处于手机里非常优越的位置,这导致高频APP打低频APP就很容易。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weixin,大家打开其他的APP都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

  原因一是开机后第一次打开APP从硬盘加载到内存里需要一定时间,二是手机在做内存管理时将不常用的APP往后排。

  而weixin由于打开频率非常高,以至于几乎没有启动时间,而手机厂商也会帮weixin做启动优化。

  这导致weixin支付即使不在weixin的主界面上也可以有优于支付宝的产品体验,这点时间上的优势对消费者潜意识的影响是巨大且潜移默化的。

  但并不是做低频业务就完全没机会了,如果做一个低频业务,还想保持竞争优势的话,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深入低频业务的产业链。

  比如,最低频的一些业务包括结婚、买房。

  链家现在上市了,他们只做一个网站是不行的,必须非常深入产业链,链家有中国所有小区的户型图,这是要做很多工作的。

  我恰好做过一段时间的二手房网站,因为发现太重了,所以很快就不做了。做低频的另一个手段是和高频的合作,比如weixin有一个入口是链家的贝壳找房。

  美团也有这个问题,虽然吃饭也是高频的,但和聊天比起来还是太低频了,所以也要和weixin合作。

  而且美团也做得很重、很深入,给餐饮商家提供供应链服务(快驴),餐饮管理软件业务。

  九、入场时机

  天时大于地利,地利大于人和。这和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完全相反的。

  即便孟子的观点在战争中是成立的,也并不能认为在战争中成立的理论,在商业上就一定成立。

  时机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入场太早和太晚都不行。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里最火热、最激烈的行业是社区团购,在过去的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里,美团、拼多多、阿里、滴滴、京东这几个体量比较大的公司都决定进场了,因为再不进场就已经来不及了。

  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每次机会都有创业者蜂拥冲进去,也有投资人FOMO(FearofMissingOut),大把投钱进去,所以即便是错的机会,也有可能拿到钱。

  2003年,我和王兴开始做社交网站,2005年做校内网,第一波就有30几个同行,后来都倒闭了,第二波又有30几个同行,校内网团队是唯一一个两次机会都参加了的团队。

  越重要的事情越难判断。其实即使是一家大公司,判断入场时机也并不会比小公司更容易。

  结论有两个,一是马克安德森的结论,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早晚会发生,你就每3年试一次。

  二是我自己的结论,只要你没有倒闭,早入场比晚入场好,但扛住别倒闭这件事,对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很难。

  大公司的难处在于,每个人都有职级有晋升的需求,而晋升的答辩委员会通常是被大的、成熟业务的管理者把持的,新业务线的员工在公司,通常话语权不够。

  在发展速度快的业务线晋升也快,发展慢的业务线很难晋升,因为评审委员对新业务不太懂,如果有成果就会高抬贵手,没有成果就不容易过。

  此外,大公司内部有业务线间的人员流动,所以大公司里多在追涨杀跌,一个业务势头好大家都过去了,势头不好大家都走了。

  如果一个业务长期没有进展,里面剩下的人可能不够优秀,即使机会来了也做不成;所以这个挑战是很大,需要业务负责人有很强大的心志和领导力支持。

  小公司的难处在于,搞一段时间没有进展,团队里优秀的人会不断被人挖走。

  第一个人被挖走的时候,你觉得这哥们叛变了,多走几个人,你就会质疑自己:方向选错了,行业选错了,做法有问题,能力不够,资源不够,还是投资人不行?逐渐会陷入自我否定。

  此外,一帮人一起创业总有一个领头的,公司里领头的通常就是CEO,CEO平时要见投资人,见媒体,要招人,慢慢精力就不在业务上了。

  而CTO是实际管事的,业务发展方向是CEO定的,干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进展,实际干活的CTO就会受到很多外部职位的诱惑,并且会对业务的发展产生怀疑。

  如果CEO说:没搞错,大家接着干。CTO会觉得CEO很难沟通,听不进团队意见反馈,可能自己不受认可和尊重,就离职了。

  如果CEO听从了CTO的意见,让CTO负责改版,这次改版可能把CEO原来的想法颠覆掉了,如果改版不成功,试两次,这个创业团队就会面临家里的压力,如果没有进展,可能创业团队就解散了。

  所以,大部分创业团队会在第二年年底解散。

  另外一个大的判断是,所有伟大的需求都一定会用错误的方法或在错误的时间点试过很多次。

  如果有一个机会是第一次出现的,那么你大概率做了一个错误的事情。如果你不是第一次,那么总有人问你:这个事情很多人做过很多次没做成。

  这就涉及到时间窗是怎样打开的,宏观分析里有一个叫PEST模型(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y),基本上是这几个大的要素变化形成了短暂的时间窗口。

  通常是技术变化导致了成本和体验可能性的变化,外卖这个生意能做地如此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另一方面是从业者的认知变化,很多行业,如果事后去看,技术、基础设施、成本可能都支持了,但行业机会还没形成,是因为一个行业在刚开始的时候从业者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需要从业者反复尝试才能排除掉。这有点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他尝试了很多种可能性。

  做校内网时,上一次做社交网站的经验教训就用到了,犯的错误比别人少,做对的事情比别人多。

  比如,真人社区粘性更高这个认知,是因为我和王兴参与过第一波创业积累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第二个认知是要把社交产品搞到用户体验很好,才能让用户指数级增长这个想法是错的。所以,在做校内网时,就不去死磕产品功能了,而是把精力花在市场推广上。

  这两个判断用于校内网的建设,就胜出了。

  所以那些正确的认知不是一开始就在某个人脑子里,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抓住了不同的闪光点,最后有人把所有的闪光点聚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集大成的产品,这个认知是所有创业者社区的共有知识产权。 

  为什么说只要你能确定公司不倒闭,越早入场越好,因为越早入场你越能积累正确认知,你越可能把握住浪潮。

  有一天创业也好,还是在公司内搞新业务也好,千万不要说:兄弟们机会来了这次搞一把大的。那你多半会掉到坑里。

  你要想着:兄弟们我们相信这个领域早晚会成,我们要一直干下去,直到成功。

  十、迈克?波特三战略

  迈克?波特三战略虽然很经典,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三战略毕竟只是“竞争”的三战略。

  而竞争只是商业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大的一部分,所以不能把迈克?波特三战略理解为战略的全部。

  迈克?波特竞争三战略是在上世纪80年的提出的,当时还没有出现互联网,比如他对CostLeadership理解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商业的特征,也就是同品质商品或服务能生产出来,只是成本不同而已。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只要做不到weixin同样的规模,你就做不到同样的用户体验,因为规模就是weixin体验的本身。 

  所以今天再来解读CostLeadership的话,应该更新为规模效应导致的ExperienceLeadership。

  另外一点,因为互联网的很多特殊性,导致迈克?波特的后两个战略有效性下降了。

  比如Differentiation,在过去商品时代,宝马和大众可以差异化为高端与平价的差别,宝马和奔驰可以差异化为驾驶与乘坐的差别,但是因为互联网平台的个性化千人千面,我们很难说某个互联网平台是高端或者大众的,所以差异化的空间被大幅挤压。

  所以,在互联网行业要走差异化路线,很可能需要建设在一个“你的竞争对手组织能力不太强”的假定下才能行得通。

  Focus战略也略有这个问题。互联网行业无论是采用Focus,还是Differentiation的战略,要放大这个战略有效性的一个办法,是采用竞争对手难以建设的组织能力,比如京东自营电商的组织能力,阿里就一直建设不出来。

  十一、标准化战略和有效战略

  这个议题是我自己发明的。关于战略有各种理论和流派,这些流派都各有各的闪光点也各有各的问题。

  这些市面上广为流传的理论落到一家具体的公司常常是无效的,有效战略可能常常并不广为流传。

  战略这个东西有点像医生治病,是根据症状猜测你的病症,进而提出治疗方法,治疗有效,说明猜测对了,否则说明猜测不对,那么换一种治疗方法。即便症状一样但是因为病因不同或者身体不同治疗方法也得不同。

  企业的战略有时就是这样,有一个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但企业的反馈周期会很长,做一个战略转型和落地要2年,很正常。但是,失败了几次之后,公司可能就完蛋了。

  标准化战略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是可规模化、复制的,但很多企业的战略需要很多要素叠加到一起才能生效,就像人类能进化到今天其实是很多复杂的要素集合到一起才有现在的效果的。

  这就意味着有效战略涉及到什么,战略通常是很少的,Strategy可以有很多条,这些Strategy应该落实到很多方面,Strategy应该是很多个要素叠加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战略。

  如果简单的一、两条战略就能有效的话,就证明你的业务经营、组织情况、产业状况还没到深水区。

  不管是市面上流行的书,还是大家所在岗位的管理者,会有常见的两种错误认知:决定论和无用论。

  决定论就是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决定一切,公司不好就是自己所在的部门做得不够好或者资源不够,公司好就是因为自己的部门做得好。

  无用论就是反过来觉得自己所在的部门没啥用。

  美团大大小小几十个部门,有这两种错误认知的都很多,市面上很多的书为了营销自己也会宣扬决定论,但其实不是这样,每件事的成败是多个要素决定的。

  推荐一本书叫《好战略、坏战略》,这本书虽然不会教你怎样做战略,但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一些战略是坏战略,为什么行不通

  参考资料:英美史纲  范存忠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劳伦斯?詹姆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作用和地位  庄解忧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